關幼波學術3特點第 2 頁
潛心思考 急性肝炎為何能轉為慢性?正氣虛是主要因素,其中氣血不足多因脾胃生化無權。到了肝硬化的階段,必然氣血枯乏,脾土衰敗。所以關幼波處方時常在補氣藥中重用生黃芪,多者每劑用到100克左右。調血藥除了丹參之外常用澤蘭,因為澤蘭能通肝脾之血絡,去瘀生新,養血而不凝于血,活血而不傷于血,胎前產后皆可應用!坝形笟鈩t生”,肝炎病人能否開胃進食,對病的轉機至關重要,所以關幼波主張“調理中焦要當先”。除用四君理脾之外,他常用藿香、綠萼梅、旋覆花、赭石、杏仁、橘仁等對和胃降逆化濁進食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理論總結 關幼波學術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堅持整體觀念,強調“治病必求其本”。二是突出辨證論治,重視“氣血”,提倡“十綱辨證”。三是在疑難頑癥的病機上強調痰瘀學說。強調辨證首先分清因虛而病還是因病而虛,從氣血入手辨明邪正盛衰,病位上提出絡病理論,治療上提倡痰瘀同治。
學術特點
重視氣血 關幼波認為,除了八綱辨證之外,有必要突出“氣血”在辨證論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力倡以十綱進行辨證施治,即以陰陽為總綱,下設氣血、表里、寒熱、虛實八綱。八綱通過氣血與人體的臟腑、經絡的具體實質性病理變化聯系起來;八綱作為客觀物質的外在表現,必須結合氣血才能全面概括分析病位、病情、病勢的表里、寒熱、虛實。如果脫離了氣血而單談八綱,八綱就成了無實際內容的抽象的空架子。
1.從病因上講,審證必求因,當在氣血尋。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氣血。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維持著人體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氣血充足,正氣強盛,此時即使遇到外來的致病因素,也不易被侵入機體。若氣血虧虛,正氣虛弱,此時若臟腑組織功能尚能維持平衡,還不至發病;如病邪乘虛而入,導致機體陰陽失衡,臟腑組織功能失調,正不勝邪則發病。關幼波認為,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勞逸等因素為疾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這些外在條件因素只有通過氣血異常的內在病理變化才能發生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