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醫治未病空間第 2 頁
治未病
拓寬中醫學生就業渠道
國家實施戰略前移的宏觀衛生政策,是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做出的戰略轉移,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我們應充分發揮中醫藥“安、便、廉、驗”的特色與優勢,積極構建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立較為系統和完善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提供體系、服務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示范體系。國家衛生工作的重心也將逐步從傳統的重視疾病治療轉移到預防保健、養生康復、亞健康調理上來。這一政策的實施,將為醫學生就業提供廣闊的舞臺。
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為各級中醫醫療機構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醫護人員,他們在各級醫院治病救人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學生就業、特別是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矛盾重重:一方面,畢業生都朝大城市、大醫院去努力,各級醫療機構衛生工作人員嚴重飽和,多人爭搶一個職位的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許多新興的預防保健服務機構、養生館等急需高等專業技術人員,即使這些單位提供高薪及優厚的待遇仍然不能吸引廣大畢業生來就業。這對主要矛盾的存在值得我們注意和反思:大學生就業思想必須逐步轉變,預防保健領域同樣能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廣闊的舞臺。
大學畢業生應該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充分認識到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正逐步成為醫學衛生領域的朝陽產業,這里將為更多人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不能將目光只鎖定在各級醫療機構,而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視角,逐步把眼光轉移到各級各類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機構上來。如此既能極大地推動畢業生就業工作,緩解因高校擴招帶來的各種就業難、就業環境差的問題,還可以給畢業生帶來更多實惠,如高薪、良好的工作環境、較小的工作壓力等。
我們必須著力解決中醫藥工作在更新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模式、拓寬服務領域、滿足服務需求、弘揚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工作重心必須從治療疾病逐步轉移到預防保健上來,人才培養模式及大學生就業觀念也必須發生相應的轉變。將與疾病斗爭的陣線前移,才能保證國民的健康水準。實施戰略前移的衛生政策,是解決現今諸多醫療保健問題的治本之策,是突破防病治病的“瓶頸”、維護并不斷改善我國13億人民的健康狀態的治本之策。只有如此,中醫藥才能充分發揮自身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方面所具有的優勢,才能在全民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編者按:醫改意見提出“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體現了黨和國家實施醫療衛生工作“戰略前移”的思路和決心。這正契合了幾千年形成的中醫治未病理念,也為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實踐和推廣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秶鴦赵宏P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并將其與“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并列,可以預見,中醫治未病必將在中國醫藥衛生體系中展示出巨大的生命力,為提高中國人的健康福祉做出杰出貢獻。
鏈接
相關的幾個概念
治未病——思想來源是疾病的預防觀。
世衛組織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闭f到底就是將醫學的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移。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來源于疾病的預防觀,其思想來源于《內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核心要點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愈后防復”。
預防——防止疾病發生、控制疾病發展、促進人類健康。
“預防”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象傳》:“君子以思患而豫(豫,通預)防之!焙喲灾A防就是事先防備。而伴隨現代醫學和統計學、微生物學的先后創立,預防醫學逐步發展完善,它以人群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從群體的角度探索與人類疾病和健康相關問題(如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與疾病和健康的關系),預防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發展及促進健康的一門科學。實施醫藥衛生工作戰略前移,就是要轉變以往重疾病、輕預防的思想觀念,逐步將預防作為衛生工作的重點。
亞健康——“未病”的重要表現形式和“治未病”的重點。
亞健康是“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表現為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有疾病分類中的疾病診斷標準!眮喗】凳恰拔床 钡囊环N重要表現形式。中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起源較早,古代先賢早就認識到醫學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濟羸劣以獲安”(《素問·序》),其次才是治病。這里所謂的“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征兆之時;所謂“羸劣”,即虛弱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而這些,正是人們所說的亞健康狀態。
養生——“治未病”、亞健康調理的基礎和手段。
“養生”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彼^“養”,就是調養、補養、護養之意;“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故養生即保養生命。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中醫養生文化在理念上提出順應自然、協調陰陽、未病先防、形神共養、動靜互涵、調和臟腑、暢達經絡等;在策略上擁有飲食養生、房事養生、運動養生、精神養生等;在具體方法上擁有飲食、針灸、按摩、推拿、足浴、音樂等。
總之,亞健康是當代社會面臨的“通病”,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和阻斷亞健康的發展,將成為“治未病”最直觀的表達和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治未病”中不斷充實了亞健康的相關內容。中醫養生是人類預防保健最基本的認知空間和修為手段,是“治未病”的基石,是調理亞健康狀態的有效方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