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醫治未病空間
為適應新時期大衛生的根本要求,黨和國家站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了醫療衛生工作的“戰略前移”,此前移就是抓預防、治未病,真正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它包括了思想觀念前移、經費投入前移、研究內容重點前移等內容。國家衛生工作戰略前移,改變了傳統以來“重治療、輕預防”的思想觀念。這一政策的實施也將給我國中醫藥事業帶來深刻影響。
治未病
是重預防的體現
國家醫療保健體系之中,預防所占的比例越大,措施越是具體,組織越是嚴密,越能夠體現國家的醫療保健水平,越能保障普通老百姓的健康。實施衛生政策前移戰略,強調防病重于治療,必將促進預防醫學的發展特別是中醫藥預防保健體系的構建。新醫改充分重視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在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方面,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廣中醫藥“治未病”,即中醫藥預防保健方面的方法和技術。新醫改政策的實施無疑將會更充分地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中的優勢和作用,從而進一步提高預防在醫療保健體系中的比例。
思想觀念前移,發揮中醫藥預防保健作用。新醫改提出“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強調了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在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4月22日,《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再次重申了發展中醫藥事業要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同時還指出要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藥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以上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國家對中醫藥預防保健的扶持力度。
中醫藥在預防保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實施國家衛生政策戰略前移,應努力構建我國獨具特色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該體系以健康文化為基礎,引導人們樹立健康的理念和信心,掌握運用“治未病”的知識和方法,以中醫養生為手段,開展預防保健服務,幫助人們將“未病”和亞健康及時調理到健康狀態,防止疾病發生,提高生存質量。
中醫藥預防保健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預防保健技術是具有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強身健體防病延年技術,中醫學所特有的整體思維、平衡觀念、辨證用藥體系、體質理論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及亞健康狀態調理方面具有其獨特之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方面的特色與優勢,積極探索構建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必將提高預防保健在醫療衛生中所占的比例,更能進一步促進中醫藥預防保健深入人心。
經費投入前移,節約醫藥衛生資源。增加預防保健服務項目的資金投入,確保經費投入前移,用于加強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建設,防病于未發,有利于節約衛生資源。
傳統上,我們都是將大量的資源投在疾病上,僅僅關注“疾病”而忽視了“預防”,這是對衛生資源的巨大浪費。研究顯示:只關注疾病人群,只在“診斷和治療”上投資,忽視各種健康風險因素對現在健康人口的損害,疾病人群必將不斷擴大,現有的醫療系統必將不堪重荷。今年2月27日公布的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20%,以此推算,全國有醫生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病例數達到2.6億。我們從這些數字中不難得出:如果不從源頭上花大力氣減少慢性病危險因素,等發生了慢性病再去處理,由此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壓力是不堪重負的。國家“九五”公關研究表明:把1元錢花在預防上,可以節省8.59元藥費和100元的搶救費、誤工損失、陪護費等。因此,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方面的優勢,防病于未發,避免其向疾病方向發展,有利于節約衛生資源,符合“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
在國家宏觀衛生政策實施“戰略前移”的大環境下,逐步實現醫療衛生經費投入前移。節約中國醫藥衛生資源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拋棄以往只關注“病”的落后過時觀念,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占全國總人口60%~70%的亞健康人身上,用亞健康領域的最新科學進展指導我們真正關注亞健康、管理亞健康。實現防治疾病的“戰略前移”,從源頭上降低重大疾病的發生率,有效控制社會醫療費用的支出,必將極大地節約我國醫藥衛生資源,為破解城鄉醫改難題做出貢獻。
研究內容重點前移,積極構建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國家衛生政策戰略前移,使衛生政策從傳統的以醫療為主轉向預防保健為主,這一轉變必將促進醫學研究的內容重點前移。
在實施國家衛生政策戰略前移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服務中的特色與優勢,努力探索構建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如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所言,中醫藥服務的對象是包括病人、亞健康人、健康人在內的所有人,服務方式是醫療、保健(養生、康復)、預防等,如果將病人、亞健康人、健康人歸屬于太極陰陽圖中的陽極,而將醫療、保健(養生、康復)、預防歸屬于陰極,那么二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此盛彼衰,此消彼長,動靜相倚,陰陽交互”。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并著力解決中醫藥工作在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模式、拓寬服務領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按照“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的關鍵技術,努力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
“治未病”是中國傳統健康文化的內涵,它基于疾病的生成和發展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因此必須對漸變過程中系統功能狀態進行辨識和調控,從而達到“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傳,瘥后防復”。前衛生部副部長蔣作君在醫療改革要推進“三重”“三移”時也提到:“我們要從過去注重生命的后期,前移到注重生命的前期,甚至提到出生之前;從過去注重疾病的后期要移到疾病的前期乃至提到生病之前。使我們的健康人不要變成亞健康人,使亞健康人不要變成病人,使小病不要變成大病。”對此,應積極開展以辨證論治為主體,以治未病為核心,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加強規范化建設,在服務理念、思路、方法、機制以及模式等方面不斷探索與總結。
治未病
需要大批中醫預防人才
當前,我國醫藥預防保健服務人才隊伍不僅缺乏領軍人才,而且數量偏少,水平參差不齊,人才培養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要逐步調整中醫藥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高度重視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領域人才的發現和培育,加快培養一批中醫基本功扎實、臨床經驗豐富,掌握中醫養生康復知識和技能的專業骨干。
加強預防保健服務醫師的培養。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及其附屬醫院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資源優勢,精心選拔一批具有深厚中醫理論造詣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醫師,認真總結中醫藥預防保健實踐經驗,研究制定規范化培訓計劃,組織編寫“治未病”及亞健康等相關預防保健服務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培訓教材。
同時,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還要加強對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的預防保健專業知識的灌輸。一方面,要對他們進行預防保健思想及內涵的教育,提高他們對預防保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還要對他們進行中醫藥預防保健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培訓,加強他們在預防保健工作中實際操作能力,為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加強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人員隊伍建設。根據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事業發展的需求,應積極加強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人員的培養。一方面,鼓勵現有中等中醫藥院校開展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組織相關部門專家研究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技能要求,制定教學大綱和相關專業設置基本要求,組織專家編寫相關課程教材。另一方面,設置相應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鑒定機構。以設立中醫藥預防保健新型職業系列、建立中醫藥預防保健職業技能鑒定制度為目標,按照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建立的要求開設相應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確保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規范化開展。
加強其他中醫藥預防保健專業人員的培訓。適應醫藥衛生戰略前移的實施,我們要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索最佳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中醫藥預防保健各類型人才培訓。例如對精通、愛好電腦者,我們可以將其塑造為中醫藥預防保健的電子音像傳媒開發、運用方面的“時尚型人才”;對于喜愛醫藥經濟的人,根據未來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開展運用現代管理方式實現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產業一體化“經營型人才”培訓,將其培養成預防保健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對于形象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的謀士型人才,可以培養成宣傳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及其產品的“設計策劃型人才”;對于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強兼備扎實的中醫藥知識的學生,培養成傳播中醫藥預防保健知識與技術的“跨國型人才”,讓中醫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