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之我見
□ 彭吉勇 湖南中醫藥大學
新世紀,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中醫該如何發展壯大繁榮,這是廣大中醫人士所關心的重大問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現筆者就中醫發展的有關問題闡發自己的見解,以拋磚引玉。
發展中醫,前提是要先認識中醫的本質精神,而不是現象形式
部分人一談到中醫便不自覺地認為中醫就是“三根指頭一根針”的中國傳統醫學,“中醫幾千年來都一成不變,中醫是與時代發展步伐嚴重脫節的老古董醫學,”這是對中醫的嚴重誤解。其實,中醫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氣度,有不斷發展、融合創新、追求完美的內在精神與動力。面對一種新的醫學,中醫并不是排斥,而是對比鑒別、消化吸收其優秀成果為中醫所用,中醫自產生到現在都是這樣發展壯大的。因此,如從相對寬松的角度講,筆者認為,凡是被中醫消化吸收進來的,不管是其他醫學的優秀成果也好,還是中醫所掌握的相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也好,都屬于中醫的內涵與外延。事實上,中醫是傳統與現代融合創新發展,從而永葆青春活力的開放性醫學。
發展中醫首先要創新中醫基礎理論,其關鍵是精氣神學說
中醫理論來源于臨床實踐,并指導臨床實踐,同時中醫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成熟之后又具備相對獨立性。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其他理論的基礎,也是整座中醫藥大廈的核心基石。中醫基礎理論不牢固,沒有發展創新,就談不上中醫藥的全面發展創新。發展中醫基礎理論還是要從陰陽五行學說、精氣神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等基本學說入手。筆者認為,現階段發展創新中醫基礎理論,主要應該從精氣神學說入手,因為這一學說是中醫最具特色、最基本的學說,也是最有可能與其他各種學說融合創新的基本學說。
西醫目前已經發展到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身心醫學的許多基本理論從實質精神上講十分類似于中醫精氣神學說。現代心理學及物理化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也印證了中醫精氣神學說的某些合理性。因此,筆者認為發展創新中醫精氣神學說,將是打開中醫與西醫及相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融合創新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發展中醫需要與時俱進和“拿來主義”
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既然西醫可以搭乘現代科技的快車從而獲得飛速發展,那么本來就具有融合創新精神的中醫為什么不能融合進現代科技從而獲得高速發展呢?歷史證明,中國人民擊敗帝國主義時手中拿著的武器并不是大刀長矛,而是槍炮!由此可見,并不是中醫無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而是使用中醫的相關人士思想觀念嚴重僵化落后,才導致了中醫屢次陷入“被動挨打”的困難局面。
面對因多元文明的沖突交融而帶來的新鮮外來事物,在上個世紀早期,魯迅先生就已經看清楚中國人容易犯“不是過左就是過右”的錯誤,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拿來主義”。只有先把新鮮事物拿來,我們才有機會仔細分析該新鮮事物的特性及優劣等,才能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處置該新鮮事物。可惜的是,長期以來,我們中醫界對“拿來主義”的思想精髓體驗不深,即使在當今,中醫界對該不該使用現代科技來發展中醫仍然顧慮重重,畏手畏腳。
發展中醫,既要堅決反對取締中醫的錯誤傾向,也要謹防“純中醫之路”
我們尊重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也尊重多元文明背景下的各種民族與宗教醫學。把西方文明背景下產生的西醫作為人類醫學唯一的評判標準,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許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甚至個別外行專家人士提出取締中醫的錯誤主張,那是因為他們缺乏對中醫的深入了解與實際體驗。我們中醫專業人士對中醫的看法就與西醫或普通老百姓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了解中醫,體驗過中醫,知道中醫的優勢與劣勢等,所以至少我們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地評論中醫。中醫被世人所誤解,這也與我們中醫人士對中醫的科普宣傳力度不夠有關,這是我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純中醫之路”在樹立中醫品牌形象與繼承傳統中醫方面有一定貢獻,但是它并沒有樹立真正的中醫品牌形象,其片面強調繼承,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創新。純中醫之路“畫地為牢”的作法,束縛了中醫的手腳,終將把中醫推向危險境地。純中醫之路在中醫發展史上是一種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典型錯誤之路,不值得提倡,但純中醫可以在某一小范圍內作為一種特色中醫而存在,必須反對純中醫成為全國范圍內主流中醫的傾向,否則就是中醫的倒退而不是中醫的發展。究其實,純中醫之路是由于其提倡者對中醫的本質精神沒有很好地認識理解所造成的。事實上,中醫自產生到現在從來就不是純的,中醫博、雜、精,中醫是開放性的中和之醫。在發展中醫之路上,越純則越孤立,走純中醫之路不符合我們團結各行各業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到我們發展中醫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來的一貫精神。總而言之,純中醫之路弊遠遠大于利,而且也是與時代潮流相違背的。
心有多寬,路有多廣,我們現在集思廣益發展中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中醫現代化發展之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