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視野下的中醫科學解讀第 3 頁
去偽存真——中醫科學的基本態度
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指出:“不同科學體系之間是不可通約的,評價它們的只能是它們在各自體系內的解釋和實踐能力。”中醫發展的好壞,取決于中醫本身,不可能是外在的力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必被淘汰”,這是自然的法則。正如前述所談,在醫學科學體系中,中醫科學和西醫科學是兩種迥異的科學形態,二者研究視角不同、價值取向有別、實踐方法各異,因此,西醫科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醫學真理唯一的“標準答案”,更不是檢驗中醫是否科學的金標準。
實踐證明,在中醫科學中已被解釋了的問題,一旦納入西醫科學中去,就會變得難以理解。因此,當前和今后的中醫科學研究要進一步追求目標純度,更加堅定自身的理論自信,運用本體思想做自己科學體系該做的事,進一步充實自我,發揚光大,不去做西醫科學的“文化補丁”。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醫科學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不斷反思,糾正錯誤,才能更好地前進。
科學認知具有相對的絕對性和絕對的相對性,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醫在歷史上取得了眾多世人皆知的偉大成就,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經驗和理論,但是,較之生命科學的深邃真理,中醫科學目前的成就仍屬滄海之一粟,仍然面臨著大量生命問題和科學困惑。無論是西醫的還原論還是中醫的系統論,均有其優勢和局限性,整體層次的規律有其特殊的優越性和相對獨立性,但是如果沒有對局部形體構造、物質成分等的深入了解作支撐,也難以從更高層次把握、認識和升華。中醫科學有認識盲區,西醫科學也有認識盲區,但均不能據此否定其科學性。
科學的發展和作用來源于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實踐,同時也受到社會條件限制,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中醫科學從根本上說是相對的,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和演變的過程,有自己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形態和水準。新世紀的中醫科學應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以現代疾病譜系的變化為導向,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遵循其特有的認知和發展規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斷創新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