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視野下的中醫科學解讀第 2 頁
以人為本——中醫科學的價值追求
醫學不單是生命科學,還是人對自身認識、開發和管理的科學。中醫是“治人之道”,“人”是中醫認識和服務的主體。中醫科學的核心問題不是物質論的認識學,而是實踐論的智慧學,具體指向人的生命科學和健康科學。相對而言,西醫科學的研究重點在“疾病之理”,中醫科學的研究重點在“生生之道”。中醫認為人的行為和狀態均是機體為適應內外環境變化而發生的應激反應。中醫的任務就是努力發掘、驅動和調整人的“生生之道”,進而獲得實際的防病、抗病和健康效果。中醫追求的目標是“天人合德”,主張“萬物并育不相害,沉浮于生長之門”,把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因素轉化為有利于“生”的因素,以掌握人“生生之道”的“恒理”與“變術”。中醫主張“識生之本”和“知常達變”,以求能在機體發生變化之前做好準備,以變治變或以不變應萬變。
中醫科學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人的生機和尊嚴,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體自我的和諧統一,重視人體自主健康能力的開發、調動和培育,促進生命過程的自我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中醫醫人包括人的心態、穩態和生態,不是簡單地進行病因對抗和病理干預,而是幫助機體創造一個適應環境改變和發揮自身抗病能力的條件,使機體有更多恢復再生的機會和更強維持生命的能力,從而獲得更為持久穩定的療效,最終實現以“天人合德”健康生態為目標的“生生之效”。因此,相較其他醫學科學來說,中醫科學更切合當代由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向以健康為中心的生態醫學模式的轉變。
執中致和——中醫科學的實踐法則
《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人認為“中和”是世間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爸泻汀笔侵嗅t科學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從時間、空間、條件、關系等方面,全方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法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去其偏勝,以平為期,以和為貴,極致中和,是中醫的最高境界,體現了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體現在人與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體現在人體自身是陰陽平和的健康觀,體現在病理上是失和為患的疾病觀,體現在治療上是調和致中的診療觀,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是仁義謙和的倫理觀。
在中醫的思維方法中,系統思維、辨證思維、恒動思維、中和思維、實證思維、取象思維、順勢思維,無一不有,但層次最高者莫過于中和思維。中醫認識論中的“天人合一”、治療原則上的“執中致和”、藥物應用上的“補偏救弊”等,無一不是中和思維的具體應用。因此,“執中致和”是中醫學的核心理念。“適中”的內外環境和二者的統一,是人生存的前提;求“適中”是人與自然斗爭、人與疾病斗爭和人改造自身的積極措施!斑m中”能保持身體健康,“失中”會導致疾病發生,那么治病的手段當然應當是調“失中”為“適中”,即求得機體的相對平衡,中醫把這種基本方法稱為“執中”。
“執中”是體現人的能動因素促使矛盾轉化的作用過程,實質上就是中醫倡導的整體觀念下的辨證論治思想。中醫強調天人和、形神和、氣血和、臟腑和,強調健康就是一種和諧的狀態,疾病則是上述關系的失和狀態,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養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飲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謹和五味”;勞作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動而中節”,如此諸般,莫不體現和諧之精神。醫學的終極目標是維護人體健康,而健康必須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體自身的和諧,這是中醫科學帶給我們的深刻啟迪。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