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榮:中醫藥文化發展的面向與路徑第 3 頁
中醫藥文化發展需要面向世界醫藥學的創新
中西醫學都是人類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醫學科學,但確實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中西醫學是在東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背景下產生的。從哲學和科學理論基礎到臨床診療思維模式,中西醫學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風格。造成當今中醫藥發展困境的理論根源,就是因為長期以來只是盲目地“以西套中”。
未來醫學將向什么方向發展?中西醫學各自為我們展示了發展趨勢。在三才、變易、中和、意象等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滲透、融合、影響下,貫穿中醫學理論始終的,不是“病”這一生命現象,而是“人”這一生命主體。中醫學的著眼點始終都在動態的生命機能,而不只是病毒、細菌的作用和蛋白質的變化。未來醫學必將是中醫學、西醫學各自的高度發展,甚或漸漸走向匯聚與融合,但絕不可能以一種醫學覆蓋或取代另一種醫學。
因此,中醫藥文化發展需要面向世界醫藥學的創新,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臨床實踐、中醫藥科研設計、中醫藥各種標準與規范的研究與制訂等方面,應以中醫藥文化引領和推動。其方向既不應當將中醫人質變成為文化人,又不應當“攔腰一刀”,切斷中醫藥文化、中醫思維方式的傳承,而是要使之成為真正的中醫人,以中醫思維參與世界醫藥學的創新。不應當將中醫學科質變為文化學科,更不應當將中醫學科西化為套用、模仿、置入西醫學的思維、模式、規范、標準,異化為形似神不似的“中醫學”,而是要使之成為凸顯中醫藥文化傳統和中醫理法方藥本質的真正中醫學。
如何確保中醫藥文化發展面向世界醫藥學的創新?有真正的中醫藥人才,才有真正的中醫藥事業,才能使中醫藥投向世界醫藥學的創新,所以關鍵在完善人才培養、評價、使用的政策機制。
建議按照中醫學科特點和中醫藥人才成長的自身規律,重新建立中醫藥人才評價體系和考核標準,重新設置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鼓勵編著具有中醫藥特色和院校特色的教材,組織編著各級繼續教育教程,構建國醫大師、國家級名老中醫、國家級中青年名中醫、省市級名中醫、基層名中醫五級中醫學術梯隊。
此外,還要明確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傳承的四大重點:①加強醫德修養,端正醫療作風;②訓練四診合參,突出思辨特點;③繼承獨特的組方用藥思路方法;④提高中醫藥文化素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