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中醫藥核心價值觀第 2 頁
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其中包括兩層含義: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古代中醫經典指出預防思想高于疾病治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前一條闡釋的是未病先防,后一條則屬于既病防變。
致中和
中醫的“致中和”來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敝嗅t強調“勿太過與不及”,《內經》中也多次提到治病和養生都要“以平為期”。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外經微言·補瀉陰陽篇》:無不足,無有余,則陰陽平矣。
《素問經注節解》:飲食之味,貴于和平,然其性實有寒熱之殊,偏于寒則凝滯閉澀,偏于熱則炎烈焦枯。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