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突發傳染病,中醫藥當有作為第 2 頁
回顧中國醫學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兩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瘟疫理論創新產生發展于漢末與明末和清代,這也是中醫理論創新的兩個重要階段。一個是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的出現;一個是明末清初“溫病四大家”的著述,使瘟疫理論進一步發展起來。
中醫瘟疫理論代表性的辨證方法,主要包括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提出的“六經辨證”、吳有性《溫疫論》提出的“表里九傳辨證”、葉天士《溫熱論》提出的“衛氣營血辨證”和吳鞠通《溫病條辨》提出的“三焦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在中醫藥防治瘟疫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共同特點,是以一類性質相同的“病”為基礎,分析此類疾病整體發展過程,提煉能夠代表這個發展過程的幾個層次,并抓住外感熱病的總體特征及分期特征,在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的指導下,將這些各層次各具特征的認識串聯起來,升華形成指導臨床的“辨證方法”,然后回到臨床實踐中去指導辨證。臨床中則注重辨病辨證結合、抓臨床特征、抓傳變規律和病因病機等。
近幾十年來,中醫藥在防治乙腦、流腦、出血熱及SARS等傳染病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據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7月11日全球SARS疫情報告,截止到日內瓦時間2003年7月11日17時,中國內地累計報告病例數5327例,死亡348例,死亡率6.53%;中國香港累計報告病例數1755例,死亡病例數298例,死亡率16.98%;中國臺灣累計報告病例數671例,死亡病例數84例,死亡率12.52%;加拿大累計報告病例數250例,死亡病例數38例,死亡率15.2%。盡管SARS在中國內地發病最為嚴重,但治療效果最好,其死亡率遠遠低于平均死亡率。匯總各種治療報告顯示,中國內地對SARS的有效治療得益于中醫藥的參與。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總結廣東和北京兩地的經驗后宣布,中醫藥治療SARS具有縮短平均發熱時間、改善全身中毒癥狀、促進肺部炎癥吸收、降低重癥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減少激素用量、減輕副作用等優點。中醫藥對SARS的治療作用也引起國際社會重視,美國衛生部門認為,中國之所以能迅速有效地控制SARS疫情,中醫藥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未來一旦紐約或美國爆發SARS疫情,中醫的防治經驗值得借鑒。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