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因需要而存在第 2 頁
現代醫學需要中醫藥填補缺憾
歷史上,現代醫學曾有過輝煌的戰績。20世紀,隨著一系列抗生素的發明,“現代醫學三劍客”維生素、抗生素、激素似乎無堅不摧,它們攜手為人類健康打下過一片碧海藍天。這一振奮景象曾被世界著名醫學家兼科普作家劉易斯·托馬斯在其名著《水母與蝸牛》(1979年)中動情描繪:“現在,細菌可以用抗生素殺死,病毒可以用疫苗預防,癌癥可以用手術、化療、放療,而且不久將攻克。享有完善的醫療保健福利的美國人民,所面臨的‘惱人事兒’,只是如何對付慢性病例,例如關節炎的折磨,和考慮人生百年之后怎樣無疾而終。”這樣的話令現代醫學界振奮不已。
然而,就在現代醫學界歡欣鼓舞之時,1980年美國境內出現的第一例艾滋病就將狂傲的人類打回原形。時至今日,艾滋病已然席卷全球;各種新老傳染病依舊四處奔襲兵不血刃;而癌癥仍坐擁頭號殺手的稱號傲視群雄;慢性疾病亦對人類緊咬不放。在這種情形下,單純對抗的治療醫學越來越像一場毫無意義的拉鋸戰,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于抗病的饕餮之腹,而無法換來長治久安。我們在應對疾病的過程中本就不應該方式單調、手段單一,現代醫學所缺少的恰恰就是中醫藥學所講究的調和觀念。調和與對抗作為不同的醫療手段應該像DNA的雙鏈螺旋一樣交織進步、互促公穩,才可以盡量全面地維系健康。
醫療任務需要中醫藥防治優勢
就醫學來講,本就應該執行“保健”和“恢復”兩個方面的醫療任務;而從解決人類健康問題的角度來說,醫學理當側重養生保健而非治療恢復。但現代人的做法卻通常本末倒置,也正是因為這樣而造成了醫療上資源無窮無盡的浪費和健康上抗病永無止境的博弈。與其追逐疾病被動挨打,不如固本培元主動預防,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做起來卻并不容易。所幸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乃至專家、學者已經開始認識到這點并逐步轉變醫學觀念、改進醫學模式,甚或直接全盤接受中醫。只有重視養生保健的醫學,才是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完整醫學,才不會陷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內耗中。中醫學崇尚未病先防,據此進行了長達千年的學科發展,故其在養生保健方面的優勢毋庸置疑,在此思想指導下所具備的宏觀全面的保健優勢將是未來執行醫療任務過程中必須而首選的,故而中醫中藥必將在未來的健康領域中大放異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