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抓療效 發展基層中醫藥第 2 頁
筆者并不反對中西醫結合,在臨床中診療中也會結合西醫的各項檢查,但那只是參考,最終還是要依靠中醫的辨證論治來處方。比如,現在有很多醫務工作者看見高血壓患者,上來就提筆處方“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也不去辨證了,這樣效果會怎樣呢?
有一老年高血壓患者來我處就診,主訴其高血壓多年,服用中藥和西藥無數,就是控制不太平穩,看其原來的處方,都是一些平肝潛陽的藥物,如磁石、龍牡、代赭石之類。診脈象沉滑無力尺弱,舌質淡白,平時畏寒怕冷,腰痛,下肢有輕度的浮腫。于是就給患者開了一個金匱腎氣丸加減的方子。患者久病成醫,提出異議:我本身就是高血壓,別的中醫告訴我不能服用帶有附子的方劑,你為什么還要給我開啊?筆者耐心地給他解釋,他的高血壓屬于中醫的“眩暈”,是陽虛型的,需要通過補陽來調理血壓。患者將信將疑,取走3劑。過了3天,他高興地來復診了,因為自從服了上藥后,血壓下降了10毫米汞柱,眩暈未大發作。筆者再次用上方增損,患者服用了20余劑,血壓就一直很平穩了。由此看來,辨證才是臨床診治的關鍵。
爭取政策支持,加大自身宣傳
基層中醫的發展,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傾斜,比如,有的地方提高了中醫藥在新農合和醫保中的報銷品種和比例,諸如此類的優惠政策應該越來越多,這就為基層中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有了良好的土壤,優良的種子就是我們自身。內要提高業務素質,做到中醫治病的“廉價、效優”,外要宣傳中醫治病的優勢,大力開展“治未病”的工作。比如,冬季多發的哮喘,中醫在夏季開展的“三伏貼”,就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體質,達到治未病的效果,從而使患者不再害怕過冬季,這樣既能減輕患者的身體痛苦,又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也擴大了中醫藥的陣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