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事業發展之法第 9 頁
推進中西醫結合,改進醫療模式
長期以來,中醫和西醫互相補充,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征和顯著優勢。現代西醫在很多問題上,如解剖、影像、基因等方面,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但是對于中醫,在從古至今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奧秘,比如經絡、穴位等,現在雖然還不能解剖驗證,但確實客觀存在,調理確有功效。這都是古人通過內證試驗了的,否則不會提出來,傳下來。
最近我看到臺灣人王唯工寫的一本書《氣的樂章》,其中說到,心臟作為動力源,為身體的各個部位提供血液,如果按流體力學理論來算,心臟需要非常強大的功率才能承擔。人工心臟功率做到了30瓦,還不能使血液達到重要器官。但實際上,人的心臟大約只有1.7瓦的功率,她是怎么實現血液循環的呢?王唯工認為,心臟是有頻率的,人體的器官也是有頻率的,它用相應的頻率和人體器官共振實現血液的循環。就如蕩秋千時,在達到最高點時,外界給一點恰到好處的微小力量,就可以不停蕩下去。他認為,每一個穴位都是一個提供能量的加油站。當心臟提供血液的時候,身體的各個相關穴位同時工作,心臟只需要一點點的功率就把血液壓出去了。這是他的研究成果,或許是內證的結果,無法用解剖學的方法去驗證。
我認為,目前中醫的一些東西,難以用現代科技方法證明,所以很多人不相信,顯得西醫很強大。但在很多時候,中醫確實比西醫有效,特別是一些常見病、疑難雜癥,以及養生保健等方面,都需要中醫,甚至中醫更強。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中西醫結合上下工夫。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