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和發展中醫特色第 2 頁
中醫在經驗和哲學基礎上形成的各種學說、原理,嚴格地說還達不到理論的嚴謹和成熟,更多的是假說,像是一塊璞玉,它的完美還需要科學實踐的再雕琢。籠統、模糊,甚至主觀性,都是中醫理論走向成熟需要而且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不然就會繼續影響中醫理論概念的明確和邏輯的嚴密,影響對中醫規律的具體而清晰的表達,影響中醫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重復水平。認識人體疾病的角度和層面可以不同,采用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也可以有差異,但是作為科學理論的原則和要求不能降低。籠統與模糊不是科學理論所應有的,當然也不是中醫理論所應有的。
遠離現代科學不是中醫特色
文化具有多元性,進而認為科學也具有多元性,并以此為根據,將中西醫歸屬于不同的科學范疇,以為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西醫則可,研究中醫則不可,這便成為一個需要討論和分辨清楚的問題。長期以來,這一觀點忽隱忽現,始終以“科學多元”為借口,阻礙中醫向現代科學借力,反對將現代科學技術用于中醫的研究和發展。我們知道,“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真實反映著客觀規律,具有客觀真理性,這是對科學基本特征的規定,但科學并沒有規定西醫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中醫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而不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則取決于中西醫自身發展的需要。即便是思維方式也同樣不是一貫到底、一成不變的,青蒿素的成功研究是中醫的重要成果,但誰能否認其中還原論思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就在于它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按照實踐需要行走,而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中醫具有顯明的文化特性,但到底還是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不能因為它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醫的認識層面和角度,就從根本上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分開,中醫的發展就絲毫也不能問道于現代科學。我們不僅要看到中醫與西醫存在的差異,同時也要看到他們同為科學而顯示出來的相同的東西。同為醫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必然會遇到研究領域的交叉與重合,也必然會用相同的方法和技術來解決。更為一致的是,作為科學的中醫和西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共同遵循著科學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受到科學進步的引導與推動,西醫不可能、中醫也不可能脫離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更不可能無視社會的需求而遠離現代科學。所以,文化多元也好,科學多元也罷,都不能成為中醫遠離科學的借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