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國際標準化五個關鍵點第 2 頁
守與創
中醫藥通向世界,必將同各學科產生碰撞和交融。“守”指中醫藥學在參與碰撞和交融時需要堅持和護衛的學術髓核。如將人和自然緊密聯系進行觀察的“天人合一”觀,將病人放在氣候節令、地理環境、生活狀況、心理情感、秉賦類別、社會地位、經濟水平等全方位進行思考的整體觀;將病情放在動態變化中進行考察的恒動觀;將疾病進行具體分析的辨證論治;獨特的方藥療法,針灸療法、推拿按摩、正骨手法等都是中醫藥學的髓核,是需要加以守護的。但這種“守”并非一成不變的全面傳承,而是需要創新,需要發展,需要對時代的適應。由于中醫藥學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域,因此,在標準化時,除接軌的“硬”條件外,對學術標準的制訂,具有一定的主動權,在運用這種主動權進行標準制訂時,“創”的重點似應放在以下兩點上:首先,“創”的內容應包括:在醫學實踐活動中,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新的理論分析和理性解答;對疾病的產生以及預防、治療的規律和變化趨勢作新的揭示和預見;對固有經驗和現實經驗作新的理論升華,對治療手段作改良和拓展。其次,“創”的另一個重點是,中醫以中國特殊的人文形式反映醫學科學內容,有不準確、不清晰、不直接的缺點。因而,可驗證的療效部分中國人、外國人都能接受,但超出了直接經驗認識,中醫學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因多屬人文范疇,外國人很難理解,因而,在“創”時應著力加以解決。
適與融
“適”,指中醫藥學要進入世界領域,而且要在世界科學之林中扎根生長所要求的適應性變革。無個性,無特色,無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當然是不可能進入世界科學之林的,而進入后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則首先要求自身對“氣候”、“土壤”的完全適應。也就是說被世界醫學界、科學界所認同,被各種民族、各種膚色的人所接受。這種適應過程也許是理論體系在恪守髓核前提下的解構和重構。它要求大至從理論框架、思維方式、辨證方法,小至計量單位、書寫順序,表述習慣的全面適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傳播和應用。然而,“適”,還僅是總體目標的第一步。它最終的目的是“融”,即不被當作“異類”而融入到世界科學體系中。這種融入當然不是自身特色和個性的丟失,或者僅僅是獨特治療作用的被利用,而是以完整的體系,鮮明的形象獨立于科學之林。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則如海陸空軍間的關系一樣,分之自成體系,作用分明,特色各異,誰也代替不了誰;合之協同作戰,都是戰斗力量。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