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發展研究離不開“中和”第 2 頁
中醫用陰陽二氣互根互用、消長轉化的平衡關系來描述身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使,神明之府也” 。所以中醫診治疾病以陰陽為總綱,“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謂圣度”,在整體中辨證就是在動態中尋“中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平人狀態。
中醫診療需“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方法是“去其偏盛,得其中和”。清代馮兆張在《馮氏錦囊秘錄》序中描述了天地人得“中”則人之“心和”、“形和”、“氣和”,進而達到與天地相應和的長生境界。清代雷豐在《時病論》中建議醫家應“參考古今,則醫理自得中和之道矣”。
“調和致中”是治療疾病目的
安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薛西林認為,“失中和”是人體發生疾病的基本病機,所以“調和致中”是中醫治療學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敝嗅t的治法豐富多彩,但其根本方法是通過“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和“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來調整人體陰與陽之間不和諧的關系,糾正陰陽偏盛偏衰的狀態,恢復陰陽的動態相對平衡,使臟腑由“失調”的病理狀態變為“自和”生理狀態,從而治愈疾病,正如清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中詮釋的“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從容中道”。
在“調和致中”中,“調”是手段,“中和”是目的!罢{”就是采用藥物或非藥物等手段對病因和機體失衡病理加以處理,以達到由失衡到動態平衡的“和”的狀態!爸小眲t是一種療效標準,只有達到動態的中,才能真正地謂之和。在治法上,可以把中醫的所有治法都歸于“和法”。在處方用藥上,“致中和”思維是其根本的指導思想。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