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西化為何極其錯誤第 2 頁
西醫以人體解剖學為理論基礎,通過死人研究活人,并以動物實驗作為中介,既利用動物模擬人體局部癥狀,又通過動物實驗考察藥物效能,所以動物實驗對于西醫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中醫則不然。中醫從病性和病位兩個方面對疾病加以認識,病性分寒、熱、濕、燥、火五種,病位以五臟六腑表示。中醫對于中藥只研究它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咸)、歸經和功能,而不研究它的具體成分。其中,四氣與病性對應,五味與病位對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然而,病性歸根結底都可用陰陽加以表征。其中,寒即陽虛,熱即陽盛,濕即陰盛,燥即陰虛陽盛,火即熱盛。因此,中醫對疾病和藥物的認識都離不開陰陽五行,故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藥的理論基礎。
中醫所謂的病,是指出現左不升或右不降,或升降過度,而使圓運動難以為繼。而左不升即陽虛,右不降即陰虛,升降過度分別即陽盛和陰盛,所以,要使圓運動重新得以恢復,務必按照“不足者補之,太過者瀉之”的原則進行調理。具體地講,即陰虛和陽虛分別用滋陰藥和助陽藥補其不足;陰盛和陽盛分別用助陽藥和滋陰藥瀉其有余。所有這些,都著眼于功能和作用,而與成分無涉。如果試圖研究中藥的具體成分,不僅很難做到,而且即使能做到也無濟于事,因為這和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脫節,藥物的具體成分無法與病性和病位建立對應關系,從而也就難以用于臨床,何況數味甚至數十味藥同鍋煎熬,必將產生新的成分,甚至還會發生連鎖反應,很可能是一個天文數字。
西醫注重結構和成分,中醫注重功能和作用,經過幾千年積淀,各自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很難在本體上相互融合,只能在應用上相互補充。試圖按照西醫的模式改造中醫不但不可能奏效,反而會引致中醫倒退,因而是極其錯誤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