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是“慢郎中”第 2 頁
二是怕承擔責任與風險。老百姓認為現代醫學搶救無效,病人去世是醫學科技的局限,而中醫搶救若有閃失,卻難免會招來諸多非議與官司。因此,面對急危重癥病人,中醫常是避之不及。
其實這也難怪,縱觀仲景之方藥一半處方少于4味,80%處方少于8味,君臣佐使,層次井然,該重則重,該輕則輕,法度嚴謹,講究策略,用藥如用兵,圓機活法。而觀今之處方,連一些教授處方都少輒三四十味,多則四五十味,用藥繁雜,君臣佐使難分,畏毒藥如虎狼,甚至連山藥、茯苓、葛根一類藥也不敢多用,沒有效驗自然沒有自信,以致世人多以為中醫作用僅在調理。
誠然,對未病及慢性病的調理,的確是中醫特色,亦的確不需要重劑;但中醫絕不是慢郎中,試問西方醫學尚未傳入中國之前,挽救急危重癥哪個不是靠中醫中藥,歷代中醫名家大師,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現代中醫退出急癥、危癥陣地,被世人視為“慢郎中”,只能治未病與調理?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
在此,筆者呼吁老中青三代中醫,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滿自信與豪情,走中醫自身發展的道路,攻克世界醫學難題。
俗話說:“量為不傳之秘。”希望名老中醫在寫經驗文章時要介紹實際用藥劑量,不要憂心忡忡,怕負責任,實際上很多用藥劑量早已沖破傳統禁區。如老中醫李可臨證就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約束,善用相反相畏藥,其創制的三畏湯(紅參與五靈脂,公丁香與郁金,肉桂與赤石脂)三對相畏之藥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氣活血、啟脾進食,溫腎止久瀉久滯、消塞脹寬胸利氣,定痛散結消癓。李可老先生曰:余使用本方42年,平均日用3次以上,達4萬次之多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癥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