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應具有現代形態第 2 頁
中醫學要走向現代化,必須以現代醫學為橋梁,大膽吸收現代醫學的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有人說這會使“中醫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現代化—科學化—現代科學化—西醫化—毀滅化’的危險境地”。其實,這一“公式”完全忽視了現代科學對中醫藥的促進作用。
如同我們不會因為吃饅頭就饅頭化、喝牛奶就牛奶化一樣,如果我們對于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充滿自信,就完全可以洋為中用,營養自身。例如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方塊漢字,從原始狀態的象形符號,到歷史上的甲骨文、石鼓文,再到紙上書寫和印刷,每個時代都是根據需要而不斷發生著“現代化”。王選院士發明的激光照排系統更是一次漢字文化現代化的巨大革命,是漢字的現代科學化,但是并沒有讓漢字變成西方文字,所以漢字不會因為現代科學化而毀滅。
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怕西化的。例如經歷無數磨難去西方取經的唐僧師徒,是否危及到當時本土文化的發展呢?其實,即使孫悟空去拜了西方佛祖,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典型元素,他不姓喬治、不姓戴維還是姓孫。相反,現在我們的國寶熊貓卻成了好萊塢電影的主角,返回來大賺了中國人的錢,說明美國人也不怕他們的文化被中國化。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信心。
我們應當明白,中醫發展的最大敵人仍是自己。什么時候中醫可以大膽地吸收各國的先進文化,大膽引進并消化現代科學了,才能迎來中醫發展的春天。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一種新的世界觀,站在全人類新文明的高度來審視我們的中醫學實踐,綜合世界人類各種智慧,構建中醫文化的現代形態;其核心必須是以人為本、實踐第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