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發展呼喚新學派新流派第 3 頁
學派和流派
是中醫學術的生長空間
學派、流派是推動中醫學理論發展的動力。獨樹一幟的學派或流派,不僅是傳授知識和經驗的通道,創新的溫床,甚至可以因其理論的帶動性,使醫學發生模式轉換。
學派和流派是中醫學術的生長空間,以傷寒學派為例,在宋代就有成無己首開先河的注釋派,朱肱、龐安時等人的整理派和韓祗和、許叔微、郭雍等人的發揮派。明清有方有執、喻嘉言的錯簡派,張遂辰、張志聰等人的舊論派,柯韻伯、尤在涇等人的辨證論治派,俞根初的通俗派和陸九芝的傷寒統溫病派等。張仲景及《傷寒雜病論》問世以降,形成了強大的傷寒學派,以其“經驗—辨證”的學術模式,突破了《內經》的“整體—理論”模式。張仲景之學術,以六經為綱,以理法方藥貫穿的條文,為辨證論治“垂方法,立津梁”,在醫學發展史上是一次模式轉換。以河間和易水兩大流派為學籍的金元四家,雖然各有專長又有爭鳴,但其共同的一點是,都辨證循按病機,講求氣化,把以往方證對應的辨證發展為病機辨證,可以“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勿耗氣,精遺勿止瀉”(明代王應震),突破了“經驗—辨證”模式的方證對應,可稱為“病機—辨證”模式,這個模式把中醫理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以上幾次學術演進,既有承上啟下的學術傳承,又有所轉換,既是學術資源的增長,又是標志性成果的輝映。
中醫理論體系中學派、流派的演化趨向:一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不斷完善,不斷變革,繼續向前發展。例如醫經學派、傷寒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等。二是內部分化,各自引申發揚或分異,形成新的學派體系,例如河間和易水學派,又以其分合而成金元四家,又繼而分為若干支派或流派。三是由于客觀認識的統一或自身生命力不強而走向消亡。古代很多失傳的學派或流派多屬于這種情況,但也有承傳難度大,后繼乏人或社會因素等。前者如華佗的手術學派,因絕技失傳,到清代手術已被外科內治取代。后者如串雅醫派,因社會變遷而消亡。
此外,學派與流派在發展過程中,又與學科有一定聯系:有的學派或流派可發展為學科或專科,例如唐代孔穎達疏《禮記·典禮》“醫不三世”后,謝利恒進而指出“此蓋中國最古之派別也。其書之傳于后世者,若《靈樞經》則‘黃帝針灸’一派也;若《本經》則《神農本草》一派也;若《難經》則《素女脈訣》一派”。(《中國醫學源流論》)但是到秦漢以后,《靈樞經》或“黃帝針灸”及《難經》、《素女脈訣》皆合為醫經學派,而《神農本草》則發展為本草學科,即今日之中藥學科。也有古代的學科發展為今日之學派者。例如傷寒在古代曾經是與大方脈并列的學科之一,但目前統屬于內科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