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發展呼喚新學派新流派第 2 頁
學派和理論發展互相促進
學派和理論發展是互相促進的。一個學派的形成起碼應具備三項條件:一是要有宗師,即一個有影響有威望的學術帶頭人。二是一部或數部反映學派觀點的傳世之作,并保持該學派的研究方法和風格。三是一大批跟隨宗師的弟子,他們本身必須是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人才。學派的成敗興衰,此三者不可缺一,這也表明學派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在師承。在中國醫學史上,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等重要學派,因傳承而稱勝,派中名家輩出,就足以說明傳承對于學派乃至學術發展的重要了。自《內經》奠基中醫理論以后,在各具體問題和環節上,不斷創新并發展充實,演為各家學說,各學說的人才萃集為學派,二者互動,不斷發展。其學術生態是:創新之學術始基于經典,又發展了經典。正如明末清初王夫之先生在《周易外傳》中所言中國學術發展是“新生于故,而新故相資新其故”,這也是中醫自身發展規律之一。
在中國醫學史上,有些學派因其理論思潮先進,成為一面旗幟,而推動中醫理論的全面發展。學術思想的演進有時呈現為思潮。在宗師、思潮、學派流派三者中,宗師辟創了學派或流派,學派和流派又反映一定的學術思潮。思潮是學術自身運動規律的最高體現。例如溫病學派就是在首用涼藥的思潮下形成的。這也是長期實踐經漸變而催生的。唐代孫思邈治療熱病就已經在辛溫藥物中配以辛涼之品,有千金葳蕤湯,金代劉完素已倡主火論,用涼藥治熱病,明代吳又可治瘟疫則以涼藥為治,至清代葉天士等溫病學家們,首用辛涼治療溫病就成為勢所必然的學術思潮。在此思潮中,再合以察舌驗齒診斷經驗、用藥經驗、經典依據,進行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就確立了溫病學派。在溫病學派下又有溫熱派、濕熱派、瘟疫派以及溫病傷寒派等支派,各支派可堪其為流派。研究學派和流派,抓住思潮,從其學術思想發展的線索和理論本質,才能弄清人物成就紛繁和理論多姿的醫學現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