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研應體現中醫特色
盛增秀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
中醫學是一門富有原創的學科,有其自身的學術特色和優勢。保持和發揚中醫特色,不僅要貫徹在中醫醫療和教學上,還應在中醫科研中得到充分體現,以利取得更多更好的自主創新的成果。
中醫科研要體現中醫特色,首先是要把好選題這一關,在這方面我們是有不少經驗和教訓的,很值得認真總結和反思。回眸建國以來所取得的重大中醫科研成果,如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冠心Ⅱ號、丹參滴丸、通心絡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分別是以中醫“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和傷骨科治療骨折主張“動靜結合”等獨特理論作為選題的主要依據,特色鮮明。又如針刺麻醉,針灸“醒腦開竅法”治療中風,眼科針撥內障術等成果,究其選題依據,同樣是基于中醫固有的經絡學說和某些特色療法。此外,中醫基礎理論如藏象學說、體質學說、經絡學說和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治法原理等研究課題,均本諸中醫原創理論。正因為上述這些課題立足于本學科的特色,著眼于發揚本學科的優勢,其選題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因而取得了自主創新、舉世矚目的成果,這點應予充分肯定。但也不能不看到在以往中醫科研中,選題思路不夠合理,缺乏中醫特色的現象是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如有的選題中醫文獻依據不足,或缺乏臨床療效基礎,甚至閉門造車地設計課題,即使勉強實施,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難以獲得成功。最不可思議的是,目前市售的一些新藥,如治療感冒的非處方類藥,其組方有的不分病性寒熱,一味清熱解毒;有的不分病期,初起即用涼血、滋陰藥物,這顯然與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相違背,使人不得不懷疑這類中成藥在研制過程中特別是當初選題是否經過嚴格的論證和評審。
再者,中醫科研要體現中醫特色,還應在研究方法上著力。眾所周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是研究中醫中藥重要途徑,無可厚非。但在具體運用時須根據中醫學科的實際情況有所變革和創新,不能牽強附會地照搬西醫那套,力爭建立起符合本學科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實驗體系和方法。舉例來說,《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和腎氣丸兩方,臨床證實治療老年性慢性氣管炎有較好的療效,若要運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這兩方的作用機理,筆者認為應在深刻理解仲景原文“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的基礎上,抓住“當從小便去之”這一緊要句作為實驗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設計與此相關的實驗方法和檢測指標,這樣有望切中肯綮,以利闡明和揭示其科學內涵和實質,而不宜片面地按西醫的思路和觀點進行設計,否則很可能得不出應有的結果。
基于上述,筆者建議對中醫課題的評審,除了按通行的“三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條件外,還應增加“特色性”一項,即選題和科研設計是否體現中醫特色,這樣做,有利于取得名副其實的中醫科研成果,以促進中醫學術的提高和發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