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的“5”多“5”少
□ 董飛俠 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
五千年的傳統醫學文化延續到今天,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中醫都將沿著獨特的理論發展。然而面臨西方醫學的沖擊,有些中醫失去了自己的定位,盲目崇拜西方醫學,把中醫搞得支離破碎,以至于一些科學家對中醫產生了懷疑,發出了不良的信號與聲音。筆者作為一名中醫人,本著愛護中醫和關心中醫的想法,道出以下的話語,希望以此喚醒更多的中醫加入提倡傳統、提倡中醫經典理論的行列中,促進中醫健康發展。
傳統多一點,現代少一點
傳統中醫診術在今天有逐漸淡出臨床的趨勢,一些堅持采用中醫診治方法的醫生經常遭到患者的質疑:“你連檢查都沒有做,怎么知道我生了什么病?不知道我生了什么病,又談什么對癥下藥呢?”確實,在西醫盛行的時下,許多普通人,甚至連一些醫學工作者都認為,醫院里只有擺滿先進的儀器才是高水平的醫院,無論中醫、西醫必須得按化驗、檢查結果看病。也恰恰正是這些看法使得中醫的“望聞問切”傳統診斷方法逐漸讓位于各種西醫診斷方法之后,甚至有淡出臨床的趨勢。
在中醫院里,不少中醫接診后先開檢驗單,完全依賴西醫設備做診斷;門診用中醫方法,住了院就完全用西醫手段治療;傳統有效的中醫特色診療手段得不到充分的臨床應用和創新。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加強中醫院的建設,各地方政府、各中醫院不是改擴建病房樓,就是購置彩超、CT、電子胃鏡等醫療設備,錢花了不少,卻沒有對中醫醫生進行更高層次的培養教育,中醫藥技術水平沒有得到提高,原有的中醫藥診療手段反倒用得越來越少了。
另一方面,中醫教育逐漸西化,忽視了中醫學理論的主體地位。現在,中醫學院里的學生們在大學以前接觸過的傳統文化知識很少,接觸過的中醫知識就更少,而大學課程里又加入了許多西醫學知識,因此要培養出純中醫的學生很困難。我們絕不應忽視傳統中醫的天人相應理論和個體化診療這兩個法寶。
中藥多一點,西藥少一點
中醫院的分級管理中明確規定:“中藥使用占醫院全年藥品使用的70%,中藥飲片的使用占全部中藥使用的70%。”這個指標,作為現行各級中醫院強調發揮中醫特色,振興中醫專科、專病為戰略方向應該是必要的,它也是中醫院的辦院宗旨和發展方向。但現行中醫院的進藥以及使用狀況不容樂觀,它與指標實際上相差甚遠。一些中醫醫療機構沒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使用中藥飲片的重要意義,限制了中醫的進一步發展。一味認為只要提高了設備、環境、服務水平,抓好了專科、專病,多用西藥,少用中藥,經濟效益上去了就辦好了醫院。為了使中醫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應該運用中藥多一點,西藥少一點。
辨證多一點,成方少一點
綜觀古今歷代名醫,其治病都嚴格遵循辨證論治,其精華體現于他們通過反復辨證論治實踐所創制的名方,這些名方是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的經驗升華。后世把它們制成中成藥。中成藥大多是選擇針對性強、久經考驗、力專的名方,但是也必須辨證應用。不能像有些醫生那樣根本不辨證,尤其是一些西醫,拿起來就用,導致臨床上中成藥療效下降。中醫辨證是針對病癥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方面進行繁雜的病機分析,得出證型,然后根據證提出治療大法,再根據治法選擇合適的方藥。辨證論治要求醫者不但要精通中醫基本理論以及中藥藥性配伍,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對于大多數醫生來講,多學一些中醫基本理論,多背一些方劑,學會熟練辨證論治,療效要好許多,能更好地促進中醫的發展與進步。
名醫多一點,江湖少一點
國家推進“三名”工程,打造一批新的名醫、名院、名科,對發展中醫事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也要看到,現在中醫藥界混進一些江湖醫生,吹噓行騙。一些江湖騙子任意吹噓中醫療效,盜用專家名譽宣傳,欺騙群眾。一些醫藥產品虛假宣傳,夸大療效,欺騙消費者。這些中醫藥界的“老鼠屎”,嚴重影響了中醫藥的名聲。所以,國家要一方面積極推進名醫工程,另一方面也要嚴厲打擊江湖騙子的囂張氣焰。
自我批評多一點,
他人批評少一點
中醫界應歡迎批評之音,圍繞中醫醫療、教育、科研等問題,中醫界自身內部早已有不同的聲音。但是鑒于自身要生存的原因,使一些聲音被壓抑,自然問題得不到解決與緩解,而是越積越深,如中醫治療不用“中”、中醫教育不姓“中”、中醫科研偏離“中”等等。一些中醫明眼人對這些問題早就洞若觀火,但大多不想捅破這層窗戶紙。自己內部不言,外面的人倒沒什么拘束,引來行業外人士的批評也就在所難免了。然而真正能夠揭示問題實質者應該還是中醫界自身的一些人。不過,不管什么樣的批評,有總比沒有要好。有點批評之音,有時是可以讓人頭腦清醒,并使人反思的。我們應該歡迎批評的聲音。對于中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能捂著藏著,要勇于公開,勇于探討,尤其要鼓勵自我批評多一點。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