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冬溫的證治經驗
中醫經驗:冬溫的證治經驗 毛德西 王志剛 理萍 王新鮮 河南省中醫院
2013年(癸巳)的冬天,氣候異常,特別是我國北方,氣溫升高,空氣干燥,霧霾天多,正如《金匱要略》所說“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所患外感,多呈現外邪襲表,內熱郁閉,津液不足,夾濕夾痰,纏綿于肺經與胃經居多,尤以肺胃兩經并病者多見。其證候特點為:惡寒或輕微惡寒,必發熱,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鼻咽干燥,口黏不欲飲食,大便干結,停于肺經者,伴有咳嗽胸痛,X片提示:支氣管炎癥,重者肺部感染。停于胃經者,伴有厭食,胃脘痞滿,食則嘔吐。舌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數。
治療的原則是辛溫解表與滋陰潤燥并舉,清肺與和胃同用。辛溫解表在于透邪,使內熱有出路;滋陰潤燥在于清里熱,不使邪有盤踞之所。解表,筆者一般用荊芥、防風、蘇葉、薄荷;熱重者,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貫眾等。滋陰潤燥,首選養陰清肺湯,即麥門冬、薄荷、玄參、浙貝母、干生地、白芍、牡丹皮、生甘草。
加減用藥:肺熱咳嗽加百部、黃芩;口干咽燥加北沙參、南沙參;咳痰不爽加桑白皮、瓜蔞皮;咳嗽胸痛加金蕎麥、郁金;大便不利加決明子、瓜蔞仁;胃陰不足者,筆者喜用自擬經驗方藿香養胃飲,即藿香、佩蘭、砂仁、石斛、蘆根、北沙參、雞矢藤、稻芽。納谷不馨加麥芽、谷芽;舌面缺津加麥冬、天冬;干嘔惡心加竹茹、連翹;脘腹脹滿加厚樸花、代代花。
典型病例
王某,男,28歲。2013年12月9日初診。
患者發熱咳嗽3天,曾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治療,體溫降至38.1℃,右下肺濕羅音消失;但咳嗽未減,咳痰黃稠,咽痛,大便黏稠不爽,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象細數。
診為冬溫、肺熱痰阻證;治以養陰清肺湯加味。
處方:麥冬30克,玄參15克,干生地15克,薄荷15克(后下),浙貝母8克,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百部15克,黃芩15克,決明子30克,金蕎麥15克,炙麻黃5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
患者服用3劑后,體溫正常,咳嗽減輕,隨癥用藥為:口干咽燥,加北沙參30克,南沙參15克;咽痛,加射干15克,山豆根5克;口膩納呆,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雞矢藤10克。
服用7劑后,癥狀消失,病情趨愈。囑咐食療方善后,甘蔗根(去皮)200克,白沙梨200克,魚腥草30克,桔梗10克,北沙參30克(后三味布包),煎煮兩次,共取汁600毫升,當茶頻頻飲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