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驗:龍膽瀉肝湯治陰囊濕疹
中醫經驗:龍膽瀉肝湯治陰囊濕疹 馬建國 張向峰 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院
王某,男,47歲,2011年6月3日初診。半月前在無明顯誘因情況下,陰囊部有熱感且瘙癢劇烈,抓后皮膚潮紅,幾天后見有少量滲液。經服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撲爾敏,外搽氧化鋅洗劑、派瑞松,取效不顯,仍癢難忍。查見陰囊部皮膚潮紅,并有較多黃白色黏液滲出,呈糜爛狀,邊緣不清。詢其小便色黃,尿有熱感,大便正常,口苦,舌質紅,苔黃略膩,脈弦數。診斷:陰囊濕疹。證屬肝經濕熱下注,蘊結于陰囊所發。治則:清利肝經濕熱止癢,取龍膽瀉肝湯化裁: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通草3克,白鮮皮12克,薏苡仁30克,地膚子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外用方:土茯苓30克,黃柏30克,白鮮皮30克,萆薢30克,水煎適量待涼,紗布蘸藥液濕敷患處,5~10分鐘更換一次。待滲液停止后,予爐甘石粉10克,兒茶粉10克,青黛粉3克,混勻棉球蘸藥粉撒撲。
二診:經上藥內服5劑后,滲出糜爛癥狀消失,癢感大減,膚色不紅,皮損已見消退,小便正常,余癥俱輕。上方略作加減,續服4劑,停外用藥。之后皮疹全部消退,諸癥消失治愈。
肝之經脈循行是“循股陰……,過陰器”。本例諸癥詳辨,為肝經濕熱下注蘊結所發,故取龍膽瀉肝湯加減。其中龍膽草苦寒,瀉肝火清利濕熱;梔子苦寒,清瀉肝經濕熱;黃芩苦寒,清熱燥濕;柴胡苦寒,疏散肝經之熱;車前子甘寒,清利濕熱下行;澤瀉甘寒,滲濕泄熱;通草苦寒,導濕熱下行;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白鮮皮苦寒,清熱燥濕止癢;薏苡仁甘寒,清利濕熱;地膚子苦寒,清濕熱止癢。內服外用相合,使肝經濕熱得以清泄,皮疹消退。
中醫五絕網轉自《中國中醫藥報》龍膽瀉肝湯治陰囊濕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