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銀屑病體會藥以勝病第 3 頁
按: 《傷寒論》中有關“藥以勝病”增劑量的描述有“促其間”;“不……更服”;“不知,稍加”;“不知,加至……”;“未……益至”;“漸加,以知為度”等,但同時也有“不可一日再服”;“得……止后服”;“中病便止,不必盡劑”等避免中毒、注意安全等“藥已勝病”后的表述。筆者將這些方法總結為“增量三法”:藥引加量、單藥加量、整方遞加。三種方法可配合使用。藥引加量指方藥劑量不變,逐漸增加“引子”。如使用麻桂各半湯時,遞增生姜的劑量,其優勢在于引子多屬平常飲食之物,增加其量時,不會產生恐懼心理,也為其他增量方法起到“預演”作用,打好基礎后,其他加量方法更易被接受。本法中另一個經常用到的引子是溫酒,生姜日用量可加到2000克以上,溫酒最多有患者喝到每頓6兩。單藥加量指方中某單味藥的遞增。以麻黃為例:如果以3克為基礎量每日遞加3克,則第7日可以加到21克。具體使用時,囑患者把數劑的麻黃都放到一起,均勻分成若干份,從一份開始熬起,每劑加一包。單藥加量法桂枝加到過日用量300克,麻黃加到過近100克,無意外發生。整方遞加在湯藥指每日增加一劑,數劑同煎;在丸藥指每日或每次加量。如前述病例中湯劑加到一日10劑;丸藥如桂枝茯苓丸、大黃蟲丸、逍遙丸等可加至單次服用10丸以上。需特別注意的是,加量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以知為度、得效則止;如有特殊情況,需馬上停用藥物,與醫者聯絡。
“藥以勝病”不能理解為只是不斷增加劑量、峻藥猛投,攻邪愈病之法,它還包含了勝病即可,“輕以去實”,勿“藥過病所”等含義在內。后者是喜用重劑者必須要引起注意的。有學者認為:某些醫者對于急難重癥取效頗佳,而對于日常小病和重癥的善后卻乏術可陳的原因,就在于理解了藥以勝病中霸道攻邪的原則,而忽略了王道治人的原則。
《溫熱求新》一書中將霸道攻邪和王道治人的原則,升華為“攻擊性治療和順應性調節”。“攻擊性治療”如將,要在斷其一指,使邪速潰,迅速扭轉戰局;“順應性調節”如相,面面俱到,“微者調之”,給人體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以不斷鍛煉、完善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療目標,使疾病由以醫者為主的治療,順利過渡到以患者為主的自療,從原則上保證了疾病治愈和不再復發的可操作性。
“藥以勝病”,其要在于“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此原則適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療。
(注:文中“廣汗法”具體內容可參考2010年11月10日《中國中醫藥報》4版“‘廣汗法’治療銀屑病基本問題辨析”一文)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