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排除法診斷半表半里證第 2 頁
對半表半里證治的理解
正邪相爭學說是中醫的重要理論之一。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觀點已被大家熟知。在《傷寒論》中,也大量采用了正邪相爭學說。機體發病與否,是正氣與邪氣斗爭的結果。如邪氣與正氣相爭于表,則表現為表證。“發熱惡寒,發于陽也”是太陽病,治以麻黃湯、桂枝湯類辛溫解表劑;“無熱惡寒,發于陰也”是少陰病,治以麻黃附子甘草湯、桂枝加附子湯等強壯解表劑。
對于正邪相爭于表,正不能勝邪的,則邪氣入里。如《傷寒論》第97條所述:“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也說明疾病的相傳是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傷寒論》成書前,《傷寒論》之前以表、里分病位,即認為病不在表,即在里。故治療時,常汗之不愈則下之,《傷寒論》一書中就批判了這樣的陋習。事實上,在表、里之外,還有一個病位在半表半里的情況。
六經辨證由八綱辨證發展而來,表、里、半表半里為病位,寒熱、虛實為病性,陰陽為主綱,在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存在著陰、陽不同的證。將六經與八綱一一相應,則半表半里的陽證為少陽病,半表半里的陰證為厥陰病。
以三陽病為例,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少陽為半表半里。太陽病治以解表,陽明病治以清瀉里熱,少陽病治以和解半表半里。從癥狀而言,陽明為胃家實,或為發熱、汗出、口渴、脈大的里熱實證的白虎湯證,或為熱結里實便秘的承氣湯證等,而少陽病的提綱為“口苦,咽干,目眩”,屬于清竅熱之證,雖然有熱,但尚未達到陽明熱的程度,治以小柴胡湯。方中既有清熱的黃芩,也有解表的柴胡、生姜,也有補益中氣,防止邪氣進一步傳里的人參、甘草、大棗、生姜等。說明少陽病是介于太陽病、陽明病過渡階段的,也說明若少陽病不解,則邪氣可以進一步傳入陽明病。
對于少陽半表半里,歷代提出諸如“少陽樞機”,甚至還有三陽合病(太陽、少陽、陽明合病)治從少陽的觀點等,都表明了半表半里病位承上啟下的重要性。
正因為病邪傳入半表半里的原因是“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即正不勝邪,故在半表半里的治療,就需要顧護正氣,防止邪氣進一步深入,故少陽病的方劑小柴胡湯中,有人參、大棗、甘草、生姜。厥陰病的方劑柴胡桂枝干姜湯中有桂枝、干姜、甘草,烏梅丸中有干姜、當歸、人參等。但又因為半表半里之邪無出路,故常常郁久可見化熱之證。故治療時還需清半表半里之熱,調和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