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脈湯與“復脈輩”的臨床應用
□ 張明雪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復脈湯即炙甘草湯,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其條文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證是因寒邪損傷心陽所致。心陽虛衰,失于溫養,鼓動無力,心動失常,故可見心中悸動不寧。心主血脈,心陽虛弱,無力鼓動血脈,則脈氣不相接續,故脈象結代。治療應益心氣,溫心陽,滋心陰,養心血,以復脈定悸。復脈湯以炙甘草為君藥,配伍人參大補元氣;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生地黃、阿膠補血,滋陰潤燥。總之,本方以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生地黃、麥門冬、阿膠、麻仁滋陰養血潤燥;姜、桂、酒辛溫,具有溫通心陽,通行血脈之功。諸藥合用,溫而不燥,通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損陽,陰陽調和,共奏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復脈定悸之功。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凡屬陰血不足,陽氣衰憊,心氣虛弱者,均可加減應用。復脈湯中“復脈”之重點,在于復脈中之陽。
復脈湯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復脈湯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系統疾病,主要治療心律失常(早搏、心動過緩、房顫),病毒性心肌炎,病竇綜合癥,擴張性心肌病等。也常用于汗證、白細胞減少癥、季節性低血壓、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復脈湯治療以虛為主的心臟病療效顯著。但由于心臟病癥狀較多,因此臨證時要注重藥物的加減運用。如出現心前區憋悶疼痛,連及后背,可合用栝蔞薤白半夏湯,并加葛根、厚樸、枳實等以助其寬胸散結,行氣通陽。如出現氣虛便溏,可去生地、麻仁,加山藥、茯苓、白術以健脾利濕。如出現頭暈,耳鳴,頭脹痛,可合用天麻鉤藤飲以平肝潛陽。此外,要重視方中清酒的應用,清酒能夠溫通經脈行藥勢,亦能佐制生地滑腸之弊,增強藥性。
復脈湯的衍變與“復脈輩”的化裁運用
1.復脈湯的衍變
自復脈湯創立以后,常用于治療以“脈結代,心動悸”為主癥的臨床疾病,如孫思邈用其“治虛勞”病,癥見“汗出而悶,脈結悸”;《外臺秘要》用治熱病傷陰的肺痿;《張氏醫通》用治“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熱乘肺,咯唾膿血”的病證。
至清代之葉天士,進一步闡發了立方之意,擴大了臨床應用。應用重點主要是肝腎陰血虧的虛證,于仲景之論雖有陰陽緩急之異,但善師仲景之法,變通、擴大而用之,且具創新之舉。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指出:“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并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顧陰液,須投復脈”,臨證之時,每根據辨證減去參、桂、姜、酒等味,變剛柔相濟之方為“柔緩之法”。
2.“復脈輩”的化裁運用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結合臨床經驗,在復脈湯的基礎上進行藥物加減變化,創造出加減復脈湯、一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一系列復脈輩方劑,用于溫病后期肝腎陰虧之證,更好地發揮了臨床療效。吳鞠通說:“在仲景當日,治傷于寒者之脈結代,自有取于參、桂、姜、棗以復脈之陽,今傷于溫者之陽亢陰竭,不得再補其陽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醫者之化裁也。”
加減復脈湯 由《傷寒論》炙甘草湯去人參、桂枝、生姜、大棗、清酒加白芍而成,以甘潤存津立法,為滋陰養液之方,用于治療溫熱病深入下焦,肝腎陰傷。方中炙甘草益氣扶正。地黃、麥冬、白芍、阿膠養血滋陰退熱。麻仁潤燥。主治下焦溫熱傷及肝腎之陰者。
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 溫病熱在下焦,出現陰虛熱熾,陰液下泄,癥見便溏者,則宜滋陰固攝,當選一甲復脈湯,方由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而成。若真陰欲竭,虛風將起,證見手指蠕動者,治宜滋陰潛陽,以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錢,以滋陰潛陽熄風,名二甲復脈湯。方中以加減復脈湯諸藥復其陰,用生牡蠣、生鱉甲二味質地沉重的甲殼藥滋陰清熱,重鎮潛陽,以熄虛風。若兼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脈象細促,此乃溫熱傷陰,陰虧已甚,虛風內動,治宜滋陰熄風,用三甲復脈湯主之,即在二甲復脈湯中加生龜板一兩以助滋陰熄風之力。
大定風珠 臨證若見神倦瘛疭,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有時時欲脫之勢者,為真陰大虧,虛風內動,急宜味厚滋補之品以滋陰養液,柔肝熄風,用大定風珠主之。
大定風珠是由三甲復脈湯加五味子、雞子黃組成。五味子味酸性溫,有益氣斂陰,益精,養五臟之功,乃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品,雞子黃能補脾精而益胃液,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熄風之功,兩藥合用補陰液而熄內風。麥門冬、生地黃、白芍滋陰柔肝。龜板、鱉甲滋陰潛陽。麻仁養陰潤燥。牡蠣平肝潛陽。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陰。諸藥相合,有滋陰養液,柔肝熄風之效。原書方后加減云:“喘加人參;自汗者,加龍骨、人參、小麥;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可見,氣虛明顯時,可加用人參補氣生津,龍骨、小麥收斂固澀以止汗,茯神開心益智,安魂養神以治心悸。
大定風珠中有麥冬、五味子,再加人參即成生脈散,合二方于一劑之中,兼俱滋陰養血,潛陽熄風與補氣生津,斂陰固脫之功,是挽回陰陽俱亡的急救之方。諸方分癥有異,主律相同,故統稱“復脈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