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主升浮 治則用藥有法度
□ 王 勇 四川省宣漢縣人民醫院
天地之氣,分寄四時,化生萬物。《素問·至真大論》曰:“氣分之謂分,分則氣異”。春分則與冬氣分,秋分則與夏氣分。在治則、治法和用藥上,也要根據春季特點和疾病,注意宜忌。春分之時人體生物鐘不易調節,久病體弱者及老人,每易致病。所以,《儒門事親》說:“春分卯上之二氣,多發風溫、風熱。”
春季治法與用藥法度
李東垣說:“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對于用藥,他提出:“諸病四時用藥之法,不問所病,或溫或涼,或熱或寒,如春時有疾,于所用藥內加清涼風藥。”“補之以辛甘溫熱之劑,及味之薄者,諸風藥是也,以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在具體用藥上,“黃芪、人參、甘草、當歸身、柴胡、升麻乃辛甘發散,以助春夏生長之用也。”對于春時用藥禁忌,主張“春夏不服桂枝。”對于用方,春氣主升浮,若飲食勞倦,脾胃氣虛使春氣不行,則陰火上沖而病“熱中”。證見“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宜以補中益氣湯“辛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補中益氣湯不僅是一張補氣升陽的基本方,而且是春季的時方。
羅天益對李東垣因時用藥有了很大發揮,《衛生寶鑒》第一篇就是“春服宣藥辨”,詳細論述了“時不可違”的深刻道理,并不厭其煩地以其醫療實踐,說明“時不可違”的重要性。提出了春天服瀉下藥的錯誤和嚴重后果,主張奉行“論時月,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的春季治療大法。
春季時病用藥舉要
蒲輔周指出:一切外感病、稱時病,也稱六氣為病,二者是統一的,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性。大寒、立春、雨水、驚蟄,這四個節氣60天,叫做初之期,主厥陰風木。此時的外感病,稱風溫、春溫。亦有應溫反寒,而病寒疫。
《內經》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蒲輔周認為經文原意應是指人的體質衰弱,冬天不能抵御寒冷,春天也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必然要生病。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為二之氣,主少陰君火。吳鞠通《溫病條辨》自序:“來歲已未濕土正化,二氣中溫厲大行”指的就是這個節氣,其病多屬溫熱范圍。
春季時病風溫 風為百病之長,《溫病條辨》曰:“風溫者,初春陽氣始升,厥陰行令,風挾溫也。”本病初起,邪襲表衛,腠理閉塞,其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目脹,有汗或無汗,口干或心煩口渴,或不渴,鼻干或塞,或胸悶,咽干或咽痛,或咳或不咳(咳者較輕,不咳者較重),身困或酸,而不甚痛,脈象浮數,右大于左,或細數微浮,舌紅,苔白或黃,小便黃。病在上焦,屬于太陰。治當辛涼疏泄,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說:“在衛汗之可也。”宜銀翹散,桑菊飲二方化裁為主。臨床加減初起宜加蔥白,透邪外出,見效更捷。咽痛加僵蠶、射干;傷食加山楂,萊菔子;若心煩不用蔥白,加梔子3枚,即合用梔豉宣解郁熱,其效更速。銀翹散、桑菊飲加減隨證變通。
春時寒疫 偶為暴寒所折,發為寒疫,其發病多與傷寒相似。臨床癥狀憎寒、發熱、身疼、胸悶不饑,或欲嘔或瀉,或口干不渴飲,脈浮弦而滑或緊,舌質色黯,苔白而穢,治法宜芳香溫散和解,不宜辛涼、苦寒,一般可用香蘇飲加味或十神湯化裁。
似寒非寒,似溫非溫,壯熱煩躁,無汗頭痛身疼,胸腹痞滿,大便不利,小便短澀,目脹心煩,口苦不思食,渴不多飲,脈沉緊或浮弦,舌質黯,苔白膩或黃膩者,屬內蘊濕熱,外感風寒,營衛失和,三焦郁滯,治宜兩解,用增損雙解散為末,每用15g,加生姜3片,蔥白3枚,水煎熱服,汗出熱退,二便自和,當避風,以稀粥調養數日即愈。
春季用藥雖有宜忌,但臨床實踐中體會:疾病無絕對的表里寒熱虛實,體質不同,冬可芩連,夏可姜桂,總不離觀天時,審地利,辨體質,以辨證施治為本。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