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學外科的發展第 3 頁
(四)外科診療技術與急救:明代外科診療技術與急救技術均有較大進步,舉例分述于下。
吸膿術:明代在處理膿腫切開引流方面,廣泛使用了吸膿術。所用器具不盡相同,其原理卻是一致的。趙宜真說:“用苦竹筒三、五、七個,長一寸,一頭留節,削去其青令如紙薄,用撥毒藥煮十余沸,乘竹筒熱,以手便按上,緊吸于瘡口上,膿血水滿自然脫落,不然用手指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之”。用藥煮十余沸,固在增加其秉性使真空性能更佳,但也不能否認其消毒和預防并發感染的作用。
切齊引流術:化膿性感染的治療,圍繞著膿已成是否應盡早切開引流,長期存在著尖銳分歧。反對者主張以內服藥與外用藥促其自潰,以達治愈目的,主張切開者認為等待自潰會延誤治愈,但多數外科學家有力地闡發了后一種主張。汪機是積極主張切開引流的,陳文治則主張分別深淺部位不同處治。王肯堂認為切開引流對已成膿者十分重要。龔居中強調要根據不同部位,決定切口深淺:背、晌、腹部的癰疽要淺,“恐傷內膜”;臀、臀、胯等厚肉處所生癰疽,切開要深,“以泄內毒”。至于引流之纴,使用藥物等,外科學家也各有不同要求,
(五)、外科手術、麻醉術及止血術
1、外科手術
明代在若干較小手術的技巧方面,有較大改進和新的創造。
自刎急救與氣管、食管縫合術:對此術王肯堂與陳實功都有出色貢獻,陳氏指出:“自刎者乃迅速之變,須救在早、遲則額冷氣絕。……急用絲線縫合刀口,摻上桃花散,多摻為要,急以綿紙四、五層蓋刀口”。并要求高枕使刀口不開。“待患者氣從口鼻通出”。“外再用絹條圍裹三轉,針線縫之。”病人如有便秘,只能灌腸,不可用瀉利藥,王肯堂進一步強調,氣管等應分層縫合,使這一手術達到新的水平。他說:“凡割喉者……,以絲線先縫內喉管,卻縫外頸皮,用封口藥涂敷外,以散血膏敷貼換藥”,王氏且提出鑒別喉管是否全斷的方法,認為全斷者則不可治。陳實功認為,氣管、食管全斷者仍可治,但治愈率較低。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