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養生思想的發展
醫學知識的普及,推動了養生思想的發展。明代從醫家到非習醫文人都很重視養生保健,出現了不少關于養生方法的專著。張介賓撰《類經》,將養生列為十二類之首。王文祿撰《醫先》,認為養生當在醫藥之先,論述了多種養生方法。胡文換編成《壽養叢書》、收入前人養生著作以及自選自編的《素問心得》、《養生導引法》、《類修要訣)、《養生食忌》等34種。文學家高濂于萬歷十九年(1591)撰成《道生八箋》20卷,是養生學集大成之作,影響很大。此書由英國人德貞(J.Dudgeon)節譯成英文,收入其所輯《功夫:道家健身術》中,于1895年在天津出版,傳播國外。
除養生專著外,李時珍、張介賓、趙獻可、徐春甫、萬全、楊繼洲、李梃、龔廷賢、龔居中等醫家,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專篇論及養生。由于醫學家著重實踐,他們的養生論著大抵通俗易儲,便于施行。如李梃的《醫學入門》首卷即載有“保養論·附導引法”,提出“與其病后善服藥,莫若病前善自防”。
明代養生強調靜養心神,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著《仙神隱》,提出“療人之心”的命題。《霞外雜俎》一書更進一步主張調攝心神的重要,指出攝生之要在于“每日只服一利快活無憂散”。藥方內容為“除煩惱、斷妄想”,或遇事不如意,加服一劑“和氣湯”,配方為“忍、忘”二字。
導引養生術是我國傳統有效的健身術。明代此類著作也很流行。如《仙傳四十九方》所錄“五由由”,是現存書籍中以圖文相配合的形式,對華佗導引法記述得最詳明的一種。另有《修真捷徑之導引術》,結合穴位按摩“搓摩腸腹利”。明末成書的《易筋經》,介紹了按摩結合器具,以拍打為主的獨特的健身方法,以及以強身壯力為主的“易筋經十二勢”導引術。明末清初陳玉廷創造、經楊露禪等發展的太極拳,成為后世經久不衰的健身方法。
把靜養、動養、食養、藥養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調理,是這一時期養生著作中的重要主張。《壽世保元》的“延年良箴”提出十一類延年的攝養事宜,包括“四時順攝,晨昏護持”、“悲哀喜樂,勿令過情”等,萬全的《養生四要》,把寡欲、慎動、法時、卻疾視為養生的四大要義。龔居中的《五福萬壽丹書》和《紅爐點雪》強調養生要堅持動靜結合,綜合調理。老人的安養和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功藥六個方面入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