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學宮廷醫療機構的設置
中醫歷史:明代醫學宮廷醫療機構的設置
明代宮廷除為皇帝服務的御藥房外,還設有專為皇太子、后宮嬪妃和王府服務的醫療機構。
(一)御藥局和御藥房
吳元年(1364),朱元璋設尚藥局,尚藥御奉品階為正六品。洪武六年(1373),內府設御藥局,始置御醫。御藥局設尚藥御奉2人,直長2人,藥童10人,俱以內臣充之。御醫4人由太醫院醫官擔任。御藥局主要任務是監制御用藥餌,兼管收儲各地進貢的名貴藥材。
1373年又設御藥房,由提監、太監理其事,近侍醫官無定員,分兩班掌管御用藥餌,官階與太醫院醫官相似。
嘉靖十五年(1536),改御藥房為圣濟殿,又設御藥房,由御醫輪流值班。萬歷三年(1575),圣濟殿造御藥庫關防印一枚,由提督太監收管,以憑傳取,年終將傳取藥材及剩余數額等項造冊,送禮部查考。
(二)東宮典藥局
洪武二年(1369),東宮設典璽、典藥、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每局設局郎1人,局丞1人,內使10人。典藥局郎、局遠及內使負責皇太子的醫療保健。
京師各親王府在承奉司下置司藥2人,以司親王府的醫藥工作。建文間(1399~1403)。京師親王府增設典藥1人。
(三)后宮醫藥機構
洪武五年(1372),后宮設六局,由尚食同負責醫藥,內設司藥2人,掌管醫方和藥物,并有典藥2人,掌藥2人,均由女官充任。永樂間(1403~1424)及其后,這些職務均轉由宦官擔任。
皇后及嬪記有病,多由太醫院醫官診視。后宮設安樂堂,專供后嬪養病;設有月子房,供宮內孕產用。后宮設醫官3人,醫士36人,還配有穩婆、乳婆、醫整數十人。
(四)王府良醫所
明代備藩王府均設良醫所,主管王府醫療保健。洪武四年(1371),良醫所設良醫正、良醫備1人,壽官數人,俱從文官,由太醫院推薦,吏部任命。杰出醫藥家王履、李時珍等曾任過王府良醫。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