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虎撐,是舊時行醫者手執的一種又叫作“串鈴”、“虎銜”和“報君知”的物件,據說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發明的。后來,游醫郎中為顯示自己也有名醫孫思邈那樣的醫術,手里也都拿著這樣的鐵環,作為行醫的標志。醫生們搖動虎撐時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放在胸前搖動,表示是一般的郎中;與肩齊平搖動,表示醫術較高;舉過頭頂搖動,象征醫術非常高明。
清代張培仁著的《妙香室叢話》卷十四記載:平湖有一個小孩子,臉龐又黃又瘦,飲食減少,多年來求醫治療總不見效。一天,忽然遇到一位搖虎撐串鄉行醫的大夫,他手里拿著的虎撐是一個鐵器,形狀像梭子,舉過頭頂,搖起來瑯瑯作響。大家都說這是個高明的大夫,這個小孩子的病就求這位大夫治療。只見,大夫拿出一個釣線,把藥餌粘子啊釣鉤上,讓小孩張口吞下。大夫慢慢地往外拽線,好像在釣魚。不一會兒釣鉤拽了出來,還真釣出來個東西,是一只活著的小紅蟹。這大夫說:病已除去了。小孩家里人很高興,重謝了大夫。這小孩子從此以后飲食增加,越來越壯實。
該書還記載:有一個乞丐背上長了一個瘤子,大得像能盛五斗米糧食的口袋。他每天駝著這個瘤子在街上乞討,其困苦異常。后來遇到一位把虎撐搖過頭的大夫,給他說:“你能討來兩千錢,給我去配藥,我就為你醫治。”街上的人們都想看看這位大夫怎么治病,于是大家踴躍出錢,湊夠了兩千錢給了大夫。大夫約乞丐第三天再來。到了那天,大夫找到一處空地,挖了個坑,寬約一尺,深約兩尺。大夫讓病人光著背赤著腳坐著,用長針直刺他的腳心,扎進去有幾寸深。而后讓病人靠近坑邊站著,大夫用手摩挲他后背的大瘤子。過了很長時間,病人背上的瘤子漸漸萎縮癟了下去。大夫讓他抬起頭來看時,坑內膿血已滿了。大夫又拿出紅色的藥末,用水調和,抹在病人后背萎縮的皮膚上,又約定三天后再來。到了那天這大夫就用剪刀把病人背上萎縮的皮全部剪干凈了,乞丐感覺如釋重負。
看來,敢把虎撐搖過頭的大夫,還真是不一般,他們的醫術真的很神奇!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