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在中藥里有芥子這味藥,始載于《名醫別錄》,分為白芥子和黃芥子兩種。白芥子別名有辣菜子、苦芥子、白芥等,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主產山西、山東、安徽、四川等省,《本草從新》載:“白芥子,辛溫入肺,北產者良。”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藥用,習慣用白芥子。其性溫,味辛,入肺、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載其功能主治為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溫流注、陰疽腫毒等癥。
黃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的成熟種子,性熱,味辛,有小毒,入胃、肺經,華東地區入藥習慣用黃芥子,其功效與白芥子相似,但是白芥子去痰平喘的功效要比黃芥子好,所以如果要用黃芥子代替白芥子時應加量使用。
性狀鑒別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黃色,光滑,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一端具一圓形淡褐色的種臍,浸水中膨脹,去種皮可見2片肥厚的子葉,油質,相互縱向摺疊,胚根包藏于其間。氣微,味辛辣,赤舌,粉碎濕潤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氣,味極辛辣。
黃芥子呈球形,直徑1~2毫米,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具細網紋,種臍點狀。種皮薄而脆,子葉折疊,有油性。氣微,研碎后加水濕潤,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顯微鏡鑒別
白芥子種子橫切面:最外為1列切向延長的表皮黏液細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黏液層;下皮1~2列細胞,壁薄;柵狀細胞1列,其內壁和側壁的1/2處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細胞呈頹廢狀。內胚乳為1列類方形或長方形的細胞,內含糊粉粒,其下方為頹廢細胞層。子葉發達,細胞內含糊粉粒和油滴。
黃芥子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下皮細胞1列,細胞近方形或徑向延長,寬約20微米,其內壁和側壁均增厚,外壁菲薄;緊靠柵狀細胞層為色素層。內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內含糊粉粒,其下為頹廢細胞層。子葉和胚根細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綜上,白芥子和黃芥子不論從功效還是從外觀多少還是有所不同,使用時注意區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