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高血壓第 3 頁
補益氣血:適宜于高血壓病初中晚期,素體虧虛,氣血不足者。癥見頭目暈痛,遇勞加劇,眩暈兼項強,氣短乏力,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目澀耳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舒張壓高而不降,舌淡紅嫩,脈細弱。
基本方:黃芪30~50克,當歸10克,生地黃15克,女貞子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澤瀉5克,勾藤20克,牡蠣30克。黃芪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臨床小劑量運用則升高血壓,大量運用則降血壓。因此,治療高血壓時,黃芪用量必須在30克以上。凡氣陰兩虛者,與滋陰補腎藥為伍,黃芪用量應稍大于滋陰藥;兼頸項痛者,與葛根為伍,用量比為2:1;伴腎炎浮腫,與防己配伍;兼糖尿病者,與山藥為伍;高血壓病兼冠心病患者,黃芪與活血化瘀藥為伍,黃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藥。
此法對口服各種西藥后收縮壓控制在正常值內,但舒張壓始終在100毫米汞柱以上不降的患者,效果尤為顯著。
疏肝理氣:適宜于高血壓病中期,情志失節,肝氣郁結者。見于長期精神緊張,情志不舒,久郁惱怒之人,癥見頭痛頭暈,心煩急躁,失眠多夢,胸悶,常因煩勞惱怒而加重,舌紅苔薄白,脈弦。
基本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枳殼12克,香附12克,川芎12克,地龍12克,丹參20克。若肝郁化火,則兼見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加夏枯草15克,山梔10克,黃芩10克;若肝氣橫逆犯脾,兼見脘腹脹滿,納呆少食,大便溏薄,加焦白術12克,茯苓15克,薄荷6克,生姜10克。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