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面肌痙攣
中醫辨治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是指顏面抽搐,即眼瞼、嘴角及面頰肌肉抽搐,通常僅出現于一側。中醫治療此癥辨證分型如下。
肝氣抑郁型:
顏面抽搐,頭暈耳鳴,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鬧,每因情志波動而誘發。舌紅,苔薄白,脈弦緩。治療宜疏肝解郁。藥用當歸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肝血虧虛型
顏面抽搐,時發時止,伴有頭暈目眩,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治療宜養血緩急。藥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雞血藤20克,鉤藤10克,當歸10克,熟地20克,木瓜12克,制首烏10克,大棗10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肝風內動型
顏面抽搐,時感頭痛頭暈,每遇到不快抽搐加劇,舌暗紅,苔薄白偏干,脈弦細有力。治療宜平肝熄風。藥用天麻12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山梔子10克,夜交藤30克,菊花10克,茯神12克,牛膝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20克,干地黃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風寒侵襲型
突然顏面抽搐,伴有頭痛,鼻塞,惡寒,眼睛流淚,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治療宜疏散風寒,佐以解痙。藥用荊芥10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細辛3克,防風10克,僵蠶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風痰阻絡型
顏面抽搐,患側面肌麻木感,伴有面部浮虛,眩暈咳痰,口干不欲飲,舌體胖大,苔薄白潤,脈弦滑。治療宜祛痰熄風益氣。藥用制南星12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陳皮6克,皂角5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中醫五絕網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應用,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