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濕疹
中醫辨證治療濕疹
濕疹,中醫稱之為“濕瘡”,根據皮損特點、發病部位,又分為“浸淫瘡”、“旋耳瘡”、“腎囊風”等。其病因復雜,常與過敏體質、內外過敏原刺激等有關。中醫認為本病多由稟賦不耐,風、濕、熱阻于肌膚所致。皮損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對稱分布。皮損呈多形性,有紅斑、丘疹、水皰、滲液、結痂、浸潤及皸裂等。按皮損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自覺瘙癢劇烈。特殊部位有特殊類型的濕疹,如耳部濕疹、乳房濕疹、陰囊濕疹、手部濕疹、外陰濕疹、肛周濕疹和小腿濕疹等。下面介紹一下中醫辨證治療濕疹。
濕熱型 多見于急性濕疹、脂溢性濕疹及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期,皮膚起紅斑、水皰,瘙癢劇烈,黃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結黃痂、糜爛、脫皮。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濡滑。多因血熱脾濕,浸淫肌膚所致。治法:利濕清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生地30克,牡丹皮、龍膽草、茯苓皮、車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赤芍、黃芩、梔子、澤瀉、通草各9克。因撓抓感染有膿皰者,加蒲公英12克,金銀花、連翹各9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脾濕型 多見于亞急性濕疹或泛發型濕疹。皮膚起連片小水泡,顏色暗淡不紅,瘙癢出水,或有胃脘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黃,腿腳浮腫,大便溏泄,小便微黃。舌質淡,舌苔白或膩,脈緩。多因脾運失健,濕從內生,浸淫成瘡所致。治法:健脾除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處方:茯苓、豬苓、厚樸、蒼術、陳皮、澤瀉、白鮮皮、六一散(包煎)、地膚子各9克。胃納不佳者,加藿香、佩蘭各9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血熱型 相當于丘疹性濕疹,中醫稱之為粟瘡或血風瘡。遍身起紅丘疹,劇癢難忍,抓破出血。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多因濕熱內蘊,外受于風,熱重于濕所致。治法: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方用涼血除濕湯加減。處方:生地30克,苦參、赤芍、牡丹皮、白鮮皮、海桐皮、地膚子、六一散(包煎)各9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傷陰型 多見于亞急性濕疹、泛發型濕疹,皮膚浸潤,干燥脫屑,瘙癢劇烈,略見出水。舌質紅,舌苔光,脈細弦滑。多因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所致。治法:滋陰養血,除濕止癢。用滋陰除濕湯。處方:生地30克,牡丹皮12克,蛇床子、茯苓、澤瀉、當歸、玄參各9克,白鮮皮6克。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3次服用。
注意事項:切勿用熱水燙洗以及肥皂等刺激物洗滌。避免撓抓,忌食辛辣、魚蝦、海鮮等發物。注意尋找病因,避免接觸過敏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