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不宜過勞過逸第 2 頁
過勞易傷體致病
古代名醫華佗曾說過:“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是否還記得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司馬懿從蜀使那里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親、吃飯很少等一系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況后,斷言這位丞相活不長了,結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卒年才54歲。司馬懿就是根據諸葛亮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費神太過、營養不足,勢必損害健康,縮短壽命,做出的預言。
還有人做過有一個有趣的實驗: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結果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勞的猴子卻安然無恙。這表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印證了中醫學關于“勞倦致病”的理論。
因此我們要“小勞”,但切勿“過勞”。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輕則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精神疲憊,肌肉消瘦;重則筋骨、肌肉勞傷,引起腰痛、關節疼痛等。《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因此任何體力勞動都不可太久,要量力而行,應“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過久則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會對形體造成損傷。特別是饑飽勞作,強力勞作,更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
過勞,不但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提倡科學用腦,就是要求人們在勤于用腦的同時,還要善于用腦,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當用腦時間過長,感到精神疲憊時,要適當休息,或通過體育鍛煉、文化娛樂等方式來調節身心,恢復精力,F代醫學認為,當腦力勞動過分緊張或持續過久后,大腦皮層及神經系統一部分就從興奮轉入抑制,出現思維不敏捷,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工作能力降低。此時若沒有及時休息調整,強制性地繼續工作下去,就要引起過度疲勞。長期的過勞使神經細胞的負荷超過了生理功能的界限,興奮與抑制過程就失去平衡,產生神經衰弱等病變。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