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話養生
小暑節氣話養生
每年公歷7月7日左右是中國傳統24節氣中的小暑時節。此時太陽處于黃經105度,陽光強烈,暑氣上升,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宋代李重元《憶王孫·夏詞》中:“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諺語也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指出悶熱的天氣,常使人體感不適,心煩乏力,若調理不當,常常致病。
調理脾胃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四季,其實在中醫學里有“五季”之說,除春、夏、秋、冬外,小暑到立秋之間被稱為“長夏”。這樣自然界的五季剛好對應人體的五臟,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長夏之季,除了高溫酷暑外,濕度也大,人體易受濕熱邪氣的侵襲,出現體倦乏力、頭身困重、食欲不佳等脾胃失調的癥狀。中醫學認為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胃失調會引起各種疾病。因此,暑濕重的小暑時節,更應注意調理脾胃。
首先,在飲食調養上我們要以清淡適量為宜,以新鮮衛生為準。多食清淡解暑、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綠豆、紅豆、黃豆等豆類,苦瓜、冬瓜、絲瓜等瓜類,鴨肉、豬肉、鴿子等肉類,桃、杏、西瓜等應季水果,薏米、蓮子、山藥、菊花、綠茶等藥食兩用的清暑化濕之品等。可以選擇這些食材一起制作食療粥品,并適當食用姜、蔥、蒜、醋等調味品,達到殺菌防病、健脾開胃的效果。因為濕熱的天氣是細菌、病毒的有利繁殖時機,盡量不吃或少吃冷飲冷食,不吃任何腐敗變質的食物,防止病從口入。
其次,中醫學認為脾主肌肉四肢、適當地肢體運動鍛煉也可起到強健脾胃、消暑化濕的作用。但運動不宜過勞,大量的出汗耗能反而對身體不利。運動時間以早上九點,下午五點左右為宜,運動方式以游泳,練太極拳等為佳,對紫外線過敏的人要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另外,足三里穴(雙腿外膝眼下方三寸處)是調理脾胃的重要穴位,我們可以通過經常點揉、刺激這個穴位來起到調理脾胃、運化水濕的作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