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名醫養生之道
傳播名醫養生之道 ——讀《當代名老中醫養生寶鑒》 李俊德 中華中醫藥學會
“健康長壽”一直都是人類孜孜以求的愿望,幾千年來,人們無懼“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保健養生、健康長壽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所以,才有了秦始皇為求仙丹,不惜派出三千童男童女遠赴扶桑;葛洪為了長生不老,煉丹服藥,雖然無法長生,卻在煉丹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化學藥的存在,成為晉代最負盛名的醫者。由此可見無論是古代帝王還是普通大眾,都探索在健康長壽的道路上。而醫者首先是探路者和傳播者。
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各種健康長壽理論和養生保健方法的發展與完善。由于自身條件優勢,古代的醫者大部分都積累了一定的養生經驗,并逐漸形成了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那就是“攝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養生。在汗牛充棟的中醫典籍中,攝生雖然沒有占據大量的篇幅,卻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中醫的養生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的內容,融入了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成為了人們保護身體健康的“利器”,而名老中醫作為這一理念的身體力行者,必定也是這一理念的受惠者,因此,才有了“自古名醫多長壽”的說法,才有那么多鶴發童顏耄耋之年仍在堅持工作的名老中醫。
古人云:“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名老中醫作為當代中醫最高水平的代表者,他們精研典籍,豐富臨床,深刻分析歷代養生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入了各自不同的養生理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養生方法。他們的健康長壽,樹立了公眾養生的最好楷模。他們的健康養生之道,更加適合當前的社會文化生活,更貼近大眾。因而對名老中醫的養生經驗進行挖掘整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長期以來,名老中醫的養生經驗都處于零散狀態,沒有進行系統地挖掘整理,影響了其對廣大民眾的指導作用。為了全面系統整理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寶貴養生經驗,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專門設立“名老中醫養生保健經驗挖掘、整理與推廣應用研究”專項課題,由廣東省中醫院盧傳堅教授承擔研究任務。盧傳堅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對國家“十五”、“十一五”入選傳承計劃的60多位名老中醫群體的養生觀、養生經驗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整理,得到了名老中醫和傳承弟子的大力支持。
欣聞凝聚了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名老中醫藥專家養生經驗精粹的《當代名老中醫養生寶鑒》一書付梓出版,甚為欣慰。《當代名老中醫養生寶鑒》是當代名老中醫的養生經驗的集大成者,在眾多的養生書籍中,具有名醫群體權威、研究系統規范、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推廣應用意義大等優勢。對良莠不齊、龍蛇混雜的養生圖書現狀來說,可起到正本清源、正確引導的積極作用。該書首次全面、規范、完整地將名老中醫的養生理論及實踐,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以名醫為線索,由各位名醫的口述或親撰形成,讓讀者充分體會到欣賞名家風范的快樂。
在快樂的閱讀中獲得收益,在名家的指導下修身養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美好追求,也是當代中醫人的理想;而《當代名老中醫養生寶鑒》為我們開啟一座養生寶藏,全面系統地整理了名醫的養生經驗,傳播名醫養生之道,可謂功在當代澤被后世!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