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

作者:涿州市五絕指針療法研究所 張寶增 張劍鋒
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往往容易讓人們的認識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們認為中醫治未病就是無病先治,無病先用藥的錯誤認識。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理論,來自于中醫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養生和保健,必須縱觀古籍中的論述,不能斷章取義,才能理解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的真正內涵。
一、中醫治未病
所謂“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詞中的“治”字,既然是“治”,就說明身體有問題才需要“治”,與健康之人的“養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將中醫治未病與中醫養生保健混為一談。
“治未病”一詞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端貑•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鹅`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縱觀以上兩段經文,可以發現,中醫治未病有以下含義:
1、中醫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不是對健康人治療,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適感覺或癥狀的亞健康狀態,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小毛病時期。
《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這里就明確說明了一個問題,病雖然未發,卻已可以見到患者體表有了色澤變化,所以,這時治之,稱為“治未病”。那么,此時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癥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補齋醫書》認為:“疾、病二字,世每連稱。然今人之所謂病、于古但稱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謂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秲冉洝肥ト瞬恢我巡≈挝床,謂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當早為之藥。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藥,藥已無及。未至于病,即宜藥之,此則《內經》未病之旨,豈謂投藥于無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詞義異同理解“治未病”含義!盁o疾”,健康人;初患苦為“疾”(臨床前期);疾甚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無疾”的健康人使用藥物治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