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養生五注意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在城市里也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由此可見,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清明都是一個讓人們值得重視的日子。中醫專家提醒大家,清明養生方面應注意以下5個方面。
注意保暖
俗話說“清明亂穿衣”,說的是清明節前后,因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晚出門時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熱時,可脫掉,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當然,“春捂”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多少。
謹防高血壓
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志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患有高血壓的人應采用綜合調養助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
適量運動
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可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盡量多活動,使陽氣增長有路。
清明養肝
中醫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此時養生重在養肝。保健方法應以養肝為主。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杞菊地黃丸等滋腎養肝的中藥。
飲食清補為主
清明,除了要利水滲濕外,還要適當補益,因而養血舒筋最為重要,特推薦桑葚薏米燉白鴿(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鴿1只,姜、鹽、香油少許,文火燉2小時)作為食補佳品。飲食要清淡,應定時定量,限鹽,補鉀,以清補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可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益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