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的養生之道
節氣養生:小暑節的養生之道
小暑,為一年24個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農諺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的到來,標志著進入炎熱的季節了,地下冷氣上升,天上熱氣下降,寒熱相搏,熱盛則燥、寒盛則濕,這是大自然的寒流與熱流相乘、相侮的表現。小暑的養生之道就是:清熱解暑。
通過飲食、刮痧、運動等幾個面進行調節可以幫助人們清熱解暑祛濕,運動舒筋。
飲食甘寒利濕 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利濕清暑、少油之物為宜。如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湯、薄荷湯、綠茶等均為清熱利暑、利濕養陽之品,夏季可以經常服用。多注意衛生和節制,不可多食油膩厚味或不潔之品,以防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
自制消暑茶 如玄麥甘桔茶:玄參、麥冬各10克,桔梗、甘草各5克,切粗末,開水沖泡后代茶飲。潤肺生津、止咳化痰,適用于肺陰不足、喉癢干咳無痰、口渴咽干等。
刮痧清熱祛暑 夏季清熱祛暑,推薦一種特別好的方法即刮痧。以往刮痧主要用于痧癥,現多用于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作為一種中醫適宜技術,刮痧也有一定技巧。刮痧板可選用水牛角或木魚石制作,板面潔凈、棱角光滑,用酒精消毒。刮痧介質多選用液狀石蠟、麻油、紅花油或刮痧專用的活血劑,也可涂上清涼油刮。刮痧時,要求手腕均勻用力,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反應,調整刮動的力量。一般可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向外反復刮動,逐漸加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刮痧時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采用腕力,一般刮10至20次,約20分鐘,以出痧為度,三至五天刮一次。如用于保健,可每天刮一次。
消暑失眠藥枕 消暑失眠藥枕也極為適合夏季使用,以青蒿、藿香、菖蒲、薄荷、菊花、茉莉花、白玉蘭花、梔子花干等做成,所用的藥物,大多氣味辛香升散,具有升清降濁、化濕消暑、醒脾開胃、散風明目、健腦調神及避穢殺菌等功效。夏季應用效果最佳,不但令你睡覺好,而且吃飯香、精神佳。
翹足舒筋導引 運動方面,國家體育總局專家張明亮老師給大家推薦的主要仍是節氣導引法,小暑適合練翹足舒筋式導引術。翹足舒筋式中的翹足,是指腳尖做勾與伸的運動。腳尖的勾、伸,可以促進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等腿足部三陰、三陽氣脈的運行,并可有效改善陰虛陽亢、上盛下虛的癥狀,達到舒筋、活絡、柔筋、壯骨的目的。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可見,暑,并不僅僅只是熱的意思,往往還夾雜了“濕”,所以這個時節人們常常感覺悶熱不爽。此導引術中加入了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作用的導引練習,對中醫“脾主濕”、“脾主肌肉四肢”等理論表現得淋漓盡致。經常導引、強健四肢,則脾胃健運、疾病不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