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求醫心態看古代民間醫人水平第 9 頁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歐洲的歷史,雖然在16-17世紀以解剖學和血液循環理論為標志的醫學革命開始之前,歐洲醫學水平并不見得比中國更高,但是在中世紀時,歐洲大學里已經有了醫學專業,許多大學尤其是德國的大學對學生獲得醫生資格有嚴格的要求,而且,當時出現了一些頒發行醫資格的機構和組織,主要有教會、行會、醫學會、城市議會等,[15](P117-123)這樣就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衡量醫師水平的客觀標準。而中國始終沒有出現這樣的機關和組織,醫人學業、功力皆無可客觀衡量且明白易見之標準,此種狀況無疑對“福醫”、“時醫”現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西學東漸的清代后期,這一對比體現得更為明顯,《皇朝經世文統編》卷99《格物部·醫學·論中西醫學之不同》:
但華人習醫,或得自祖傳,或獲從秘授,終不外口耳之學、摭拾之功。否則學儒不成,因而涉獵熟讀(湯頭)歌訣,便掛招牌,此不但醫理之精微未能領會,即脈理之虛實亦未克分明也。若西人則學有專營,功無泛騖,物物皆資考鏡,事事必本躬親,童而習之,壯而行焉。復由醫院考試而來,兼有醫生薦書為據,故其權甚大,其望極尊,非若華人醫生夫人皆可為之也。
西方國家醫生專業能力“由醫院考試而來”,并且有“醫生薦書為據”,這樣就在醫人學力、能力兩方面為社會提供了衡量標準,而中國傳統醫人“學”則來自于師、父,“業”則自行掛牌懸壺,在這種情況下,不但患者擇醫如同霧里看花,醫人自身權威性也得不到保障,《皇朝經世文統編》卷99《格物部五·醫學·論中西治疾之法不同》:
若西醫則不然,其習學也,必由小學校漸升至中學校,洎得入大學校,卒業試之而可,然后授以憑證,使之行道濟時,當入塾之初,醫師先授以剖解尸骸之法,俾知人之臟腑骨格、血氣筋骸,了然于心,如指諸掌,而后使其辨別藥性,析及毫芒,必至學業有成,始示以診治之術,故常有青年就傅至須髯如戟,猶儕弟子之班者。惟欲求其習之精,故習之不得不慎也。若病者則既延某醫,即篤信其說,從無有今日倩甲施治、明日又延乙診之者。誠以醫派既同條而共貫,雖屢經數醫辨難,藥方終略無所殊,更何必徒亂心神,以病者為習射之鵠哉?乃華人則不知此理。每逢小極。初必延近處醫者切脈開方,謂可以省醫金、免周折也。及藥之不效,則改延略有名望曾愈數人者,或則同時延二三醫,令其將藥味病情互相商略,直至病已危殆,諸醫皆束手咨嗟,于是不惜巨金,遍延學有根柢、名不虛傳之醫生治之,而已夢應膏肓,終苦無能為力,吁嗟晚矣,悔無及矣。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