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求醫心態看古代民間醫人水平第 5 頁
“福醫”觀念延續甚久,明清人或謂之“時醫”,“時”字為“走時運”之意,《古今圖書集成·096藝術典》[3]卷523明人徐春甫《古今醫統》“時醫”條:
俗云“名醫不如時醫”,蓋謂時醫雖不讀書明理,以其有時運造化亦能僥幸,常自云“趁我十年時。有病早來醫”。
有趣的是,人們認為福醫的造化也有窮盡之時,正當其“時”才能有效,故有“趁我十年時,有病早來醫”之說。清代曹去晶著《姑妄言》[4]第二回:“但那時醫生的技倆,原是有限,而內中又有兩等,一等是窮的,一等是富的。若是那窮的,只好守著藥箱,袖手在家高坐,十日半月,藥都霉爛了。間或賣出一兩劑,聊為糊口,大約終身不過如此。或者等到十年運來的時候發財也不可知,不然再無望矣。”再例如清邵之棠主編《皇朝經世文統編》卷99《格物部五·醫學·論中西治疾之法不同》:“其有稍著名譽,號為‘時醫’者,輒聲價自高,非重聘不至。平日居移氣養,移體高視闊步,無異達官貴人。然叩以脈之浮沉遲數而不知,問以藥之攻補寒涼而未悉,惟恃十年運氣,得以坐致萬金。”看來所謂“時醫”的運氣一般都被認為是十年左右。
這種“時醫”和福醫一樣,都是醫術低下者,故而常成為名醫們的嘲諷對象,明張景岳《景岳全書》[5]卷3《論時醫》:“時醫治病,但知察標,不知察本,且常以標本借口,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豈知《內經》必求其本之意,故但見其所急在病,而全不知所急在命,此其孰可緩也?孰當急也?孰為今日之當急?孰為明日之更當急也?緩急既不知,則每致彼此誤認,尚何標本為言乎!”《薛氏醫案·外科樞要》[6]卷1《論瘡瘍陽氣脫陷》有一名陳遜者陳辭,云仰賴薛已治好其妻之病,“病婦非翁,必誤入鬼錄矣,謹附此以告后人,毋為時醫之誤”。這些雖然都是對時醫、福醫的嘲諷與批評,但也能從側面證明當時民眾盲目信賴“時醫”現象的普遍與頑固。
我們必須指出,“福醫”、“時醫”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庸醫”,應該說福醫、時醫是一部分被神秘化了的庸醫。民眾對他們的迷信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說其心理已受到福醫、時醫頭上“運勢”光環的壓迫,以至于當“福醫”、“時醫”失手的時候,患者往往向內而不是向外尋找未能痊愈的原因,例如清代龔煒撰《巢林筆談》[7]卷4《吳中時醫》:“吳中時醫某,始以痘科得名,漸及大方,名益噪;負技而驕,不多與金錢,雖當道或不赴,時亦以此受辱。服其藥者輒見殺,而名不少損,蓋小效歸其功,大害委于命,一任其輕心躁氣,不惜以身命嘗者,踵相接也。”疾病痊愈,人們習慣于歸功時醫,一旦殞命,則歸于定數。迷信至此,已是可悲至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