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求醫心態看古代民間醫人水平第 8 頁
4. 貪利。史料中常見醫人貪婪之描寫,《抱樸子內篇》[10]卷15《雜應》: “醫多承襲世業,有名無實,但養虛聲,以圖財利。”《千金要方·本序》: “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閭閻醫人既然以經濟利益為中心,自然會同商人一般逐利奔走,繁華都市是他們的首選,唐人有云:“異人多在市肆間”,[7] 所謂“異人”指那些有某種技能的術士、僧道,多半與醫療相涉。例如杜牧為了給弟弟尋求治眼良醫而計劃去揚州,原因就是“揚州大郡,為天下通衢,世稱異人術士,多游其間”。[11](卷16) 在這種情況下,偏遠、貧困地區自然會受到閭閻游醫們的冷落,再加上官方醫療機構的不健全,偏遠地區民眾醫療資源的匱乏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這些弊端,使得民間醫人整體水平發展受到抑制,加上當時醫學思想和技術的局限,醫人階層的社會作用有限,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平庸者居多數,助長了“福醫”觀念的形成與蔓延。
(二)民間醫人水平缺乏客觀、權威的衡量標準。
中國古代官方醫人有專門的考核標準,例如唐代官方醫人分科定期考核,太醫署醫學生也要依據成績補替醫官,[8]歷代規定皆與此類似。但是民間醫人呢?我們不否認他們當中有優秀者,[9]但是民眾如何能從眾多的游醫中分辨優劣呢?中國歷代王朝沒有認真地制定過針對民間醫人的考核標準,只有在出現醫療事故后追加的司法處罰。[10]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間醫人的培養體系一直以私相傳授為主,學校教育始終沒有成為主流。[12]在這種情況下,醫患關系中出現了“擇醫”、“試醫”現象,宋張杲著《醫說》[13]卷8《病不可治者有六失》將“不擇醫”列為患者六大忌諱之一。清徐大椿(靈胎) 《醫學源流論》[14]卷下《病家論》也將“不問醫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列為患者“十誤”之首。古人甚至還故意設置難題“試醫”。《蘇軾全集》第17冊《求醫診脈》指出:“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診,以驗醫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虛實冷熱于疑似之間……,吾平時求醫,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病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后求診……虛實冷熱先定于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有學者也對明清、民國時期醫患關系中嚴重的“擇醫”現象進行過分析,[11] 雷祥麟先生指出:“在二十世紀以前的中國,醫療的主體是病人,病人自主地擇醫而求治,醫生是被動地提供醫療服務。病人這方全家都會參與醫療過程,而且握有最終決定權。”這迥異于現代社會醫生享有絕對權威、病患被動接受治療的狀況。在患者具有選擇醫人乃至治療方案099絕對權的情況下,醫療的連續性得不到保障,醫人面對患者的首要目的不是治療而是怎樣討得患者歡心,這對于醫療成效有莫大影響。所以“醫患關系”成為上述學者們十分關注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這樣一個問題,即不論是蔣竹山先生研究的祈彪佳家族,還是古克禮研究的《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及其親友、雷祥麟研究的晚清民國時期屢屢擇醫的病患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不屬于下層民眾,“試醫”、“驗醫”、“困醫”多數情況下是上、中階層的舉措,而占人口大部分的下層民眾不可能具備這樣的條件,他們恐怕只有一個選擇——投靠名氣大的醫人,這樣就往往委命于福醫、時醫們的“運勢”,因為這種“運勢”已經在人們口耳相傳中得到了無數次的“確認”,這不是唯一、卻是他們最可“依賴”的擇醫標準。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