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求醫心態看古代民間醫人水平第 7 頁
這里公開提倡醫人要兼通醫學卜筮。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太平廣記》卷86“抱龍道士”條引《野人閑話》:“灌口白沙有太山府君廟,每至春三月,蜀人多往設齋,乃至諸州醫卜之人,亦嘗集會”,后來遇一仙人云:“諸人皆以醫卜為業,救人疾急,知人吉兇,亦近于道也。”這句話是閭閻醫人們職業特點的高度概括。自古以來“醫”、“巫”往往并稱(甚至經常把“醫”寫作“盟”,唐人亦不例外,《隋書》卷78《藝術傳序》云:“醫巫所以御妖邪,養性命者也。”《舊唐書》卷106《李林甫傳》:“扶疾從幸華清宮,數日增劇,巫言一見圣人差減。”《劉禹錫集》卷10《答道州薛侍郎論方書書》:“愚少多病,猶省為童兒時,夙具襦褲,保母抱之以如醫巫家。”
而《北夢瑣言》的一個故事則能生動地反映閭閻醫人的外觀形象。后唐莊宗皇后劉氏少時因戰亂與家人失散,多年后父親來尋,劉氏恨其寒微而不肯相認,而其父正是一個閭閻醫人。莊宗后來就拿這個開玩笑:“莊宗好俳優,宮中暇日,自負蓍囊藥篋,令繼岌破帽相隨,似后父劉叟以醫卜為業也。”這幅畫面應該能夠反映唐、五代游醫的形象——身背醫藥和卜筮工具,師徒相隨,風塵仆仆。
2. 技術上分科細致,但罕有通達。《千金翼方》卷26《針灸上》:“且夫當今醫者,各承一業,未能綜練眾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濟。何哉?或有偏功針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藥餌,或有專于禁咒。”從孫思邈的批評中可以看出,民間醫師的分科和官方醫療機構差不多,比較細致,但是往往偏持一技,罕見全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估計在于當時的醫學教育還是以師徒傳授為主,因此見識非廣,未能通達。
3. 競爭激烈,相互閉塞,缺乏交流。《備急千金要方》卷1《治病略例第三》:“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太醫令李醯所害即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任其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醫人之間的競爭已經到了如此駭人聽聞的地步,足以反映其激烈程度。但是競爭并沒有使得醫人們爭相改良醫術,反而造成嚴重的技術保密、封鎖,醫療界缺乏經驗技術交流:
《千金翼方》卷5《婦人一·婦人面藥第五》:“面脂手膏,衣香藻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為秘惜,不許子弟泄露一法,至于父子之間亦不傳示。”《唐國史補》[6]卷上:“白岑嘗遇異人傳發背方,其驗十全。岑賣弄以求利。后為淮南小將,節度使高適脅取其方,然終不甚效。岑至九江,為虎所食,驛吏收其囊中,乃得真本。太原王升之寫以傳布。”這位白岑為節度使所迫而獻藥方,但是卻打了埋伏,沒有獻出真正的藥方。至于孫思邈所說的“江南諸師秘(張)仲景要方不傳”[8](卷9)一事更是廣為治醫史者所熟知,所謂“仲景要方”乃指治療傷寒病藥方,事關萬千民庶之健098康,但是卻被少數醫人把持,所為自然是一己之私利。需要指出的是,這是整個歷史上中醫界之痼疾,并非唐代所獨有,民國初年著名醫生連伍德說:“數千年來,吾國之通病,偶有所得,秘而不宣,則日久漸就湮滅。”[9] 醫學是高度倚賴經驗積累的學科,這種缺乏交流的狀況無疑是醫學發展的障礙。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