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求醫心態看古代民間醫人水平第 3 頁
所謂上古醫人“治十得九”沒有什么史料能證實,只能說是傳說,是中國傳統的崇古思想的體現。這里提到的醫人“治十不得五六”,即治愈率大致為50%(可能稍弱)。而且按照孫思邈的說法,這里面還包括了許多名醫,那么普通村野游醫的水平就更可想而知了。
這里有個問題需要闡明,即這種治愈率與現代醫學中的治愈率沒有可比性,現代醫學的治愈率以具體的病種、就醫前病情的輕重、病程長短、病人的體質、年齡作為考量因素,古人缺乏這樣的概念,醫案也極少有如此詳細的統計,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古代游醫沒有明確的分科,[2] 在行醫過程中對所遇到的所有疾病都大包大攬,一些疾病本來就不致命,依靠一些簡單的技術就可以治愈,這樣就“拉高”了其治愈率。如此綜合考量,我們對古代醫人的療效還要再估低一些。
對于一般民眾來說,醫人整體水平平庸的后果是打擊了其求醫問藥的積極性,《漢書》卷30《藝095文志》: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所謂“中醫”乃是指“中等的醫療效果”,或者說等于得到了“中等水平醫人”的治療,這句民諺乃是對醫人的嘲諷,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醫人整體水平的不信任,認為有病不治,也強于被庸醫誤診。此民諺流傳甚久,自西漢延續到近代,北齊宋俠曾經將此諺涵蓋范圍有所縮小,專指傷寒, 《經心錄》:“傷寒病錯療禍及,如反復手耳,故諺云‘有病不治自得中醫’者,論此疾也。”[3] 不過后世顯然還是延續漢代說法,泛指所有疾病的治療,例如《隋書》卷34《經籍志三》:“(醫人)其善者,則原脈以知政,推疾以及國。《周官》:醫師之職‘掌聚諸藥物,凡有疾者治之’,是其事也。鄙者為之,則反本傷性。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醫。’”宋代蘇轍《欒城后集》[4] 卷11《宇文融》條:“古今善言醫者患醫之難,以為有病不服藥,常得中醫。蓋良醫不可必得,而愚醫舉目皆是。愚醫類能殺人,而不服藥者未必死。”持有這種信念的社會,必然是醫人水平總體平庸的時代。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