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脈 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臟的推動作用而輸送到全身。脈,即血脈,是氣血流行的通道,又稱為"血之府"。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運行周身,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中醫學把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的這一動力和物質,稱之為心氣。另外,心與血脈相連,心臟所主之血,稱之為心血,心血除參與血液循環、營養各臟腑組織器官之外,又為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同時貫注到心臟本身的脈管,維持心臟的功能活動。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若心的氣血不足,推動血液循環的力量減弱,則產生種種病變。例如,心血瘀阻、血脈阻滯,則出現心悸、胸悶,甚至心前區劇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調的癥狀。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反應等,無不包含在神的范圍。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狹義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屬于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各臟腑生理活動的反映,因此把神分為五個方面,分別與五臟相應。故《素問》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與五臟都有關系,但主要還是歸屬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動的發源地。 "心主神志"與"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聯系。這是因為,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心的氣血充盛,心神得養,神志活動才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應迅速,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若心有病變,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例如,心的氣血不足,則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為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如血中有熱,擾動心神,則表現為煩躁、譫語,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擾動心神,神志昏亂,則表現為狂躁不安、哭笑無常、打人毀物、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以上這些論述,都表明心有病變,則會出現神志活動的異常表現。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