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的陰陽關系由于某種因素之影響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從而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到邪正兩方面,正氣與邪氣,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斗爭的關系,都可以用陰陽來予以概括說明。 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則包括陰精與陽氣兩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陰陽失調,多表現為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之異常,亦必影響及另一方面。例如陽邪致病,可導致陽偏盛而傷陰,因而出現熱證;陰邪致病,則可導致陰偏盛而傷陽,因而出現寒證;陽氣虛損不能制陰,則可出現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陰液虧耗不能制陽,則可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證。所以,《素問》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因此,盡管疾病的變化復雜,但就其陰陽屬性來說,亦不外陽盛、陰盛、陽虛、陰虛等四大類病變而已。 另外,機體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亦常導致對方之不足,即所謂"陽損及陰"和"陰損及陽",最后則可導致陰陽兩虛,氣血雙虧,此即慢性病常見之病理發展過程。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生理學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方面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結果。人體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現為機體防御邪氣侵襲的整體衛外功能,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 從機體的防御機制來說,陽在外,為保護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的衛外機能;陰在內,則為陽的物質基礎,并為陽不斷地儲備和提供能量補充。 從臟腑功能活動來說,則五臟主藏精氣為陰,六腑能消化、傳導飲食水谷為陽。而每一臟腑之中又各有陰陽,凡是功能活動則屬陽,而產生這些功能活動的器質和營養物質則屬陰。如心有推動血液循環和主持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此種功能屬陽,而心血、心臟器質則屬陰;肝有調節血量和精神情志的功能屬陽,而肝血、肝臟器質則屬陰;脾有運化水谷,輸布精微,以及統攝血液循行的功能屬陽,而脾的津液、脾臟器質則屬陰;肺有主氣司呼吸,協助心臟推動血行的功能屬陽,而肺之津液、肺臟器質則屬陰;腎有藏精生髓,主生殖發育,主持水液代謝等功能屬陽,而腎精、腎臟器質則屬陰。關于六腑,亦是如此,其功能屬陽,而每一腑的器質則屬陰。 對于人體整體生理上的陰陽關系,則主要強調其協調和平衡。如就人體機能狀態而言,則機能興奮屬陽,機能抑制屬陰;功能亢進屬陽,功能減退屬陰。而在生理活動中,興奮和抑制、亢進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又如陽氣和陰精的轉化,陰精是化生陽氣的物質基礎,而陽氣的作用又是在不斷地產生著陰精,因而陽氣和陰精,相互轉化,相互為用,并保持著相對的平衡。故《素問》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