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飲食養生文化第 2 頁
2醫食同源,寓醫于食
醫食同源是中國養生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食用、食養、食療、食忌”之說。祖國醫學第一部總結性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已論及“美飲食”與“飲食有節”能夠防病延壽,文中記述的“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和“谷肉果類,食養盡之”具體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飲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藥治病和以食調養緊密結合在一起!饵S帝內經》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恰當搭配的日常飲食,能夠達到營養培元,蓄精益氣,預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唐代養生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強調:“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2>并指出:“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臟,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本也”。事實正如此,日常飲食之物,大凡有養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棗、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藥、蓮子、桂圓、百合、菌類、柑桔等;而各類中藥的原料,也多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動物。醫食同源的思想觀念,使中國形成了獨有的傳統和制度。醫家用食方治病,烹飪師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為很自然的事情。從現代醫學和營養學來看,醫食同源實際上就是將醫療和食養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醫和食共同為除病延年、養生健身服務。
3養、助、益、充的食物結構
養、助、益、充這個概念,最早的文獻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二篇“臟氣法時論”:“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5>很明顯,此話是從中國醫藥學的角度來論述怎樣通過飲食療疾治病的,但實質上,這個“養、助、益、充”講的就是中國人的傳統食物結構。這種食物結構的科學性在于它符合中國人養生健身的總體營養要求,也符合現代營養學的理論,即任何單一的食物不可能維持人體的健康。這一食物結構不僅使中華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而且避免了許多“文明病”的發生,為中外營養學家所稱道。“五谷為養”之“五谷”,泛指米、谷、麥、豆等多種糧食,即中國人常說的“主食”,這些主食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質及B族維生素,脂肪含量極少。按照中醫理論,五谷能養五臟之真氣,故稱為“養”。應該說是抓住了攝取營養素的主體和根本!拔骞麨橹敝拔骞,泛指蘋果、梨、香蕉、桃等多種鮮果和干果,它們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纖維和有機酸。食用“五果”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調節體內酸堿平衡。不過,在人體攝取營養素時,它只能起到輔佐和協助的作用!拔逍鬄橐妗敝拔逍蟆,泛指豬、牛、羊、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即中國人常說的“副食”。它們含有豐富的脂肪、優質蛋白質、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食用動物性食物,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修補機體組織,彌補植物蛋白在質量上的不足。“益”是增進的意思,這表明它在“為養”的主食中,可發揮增進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拔宀藶槌洹敝拔宀恕,泛指葉菜類、根莖類、茄果類、菌類等多種多樣的蔬菜。它們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胡羅卜素、B族維生素、鈣、鉀、鎂、鐵等營養素。完全合理的食物結構還必須有蔬菜輔佐、補充,才能使機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得以充實、完善。“為充”的“五菜”是人們長壽的保障。因此合理的膳食結構提倡人們雜食五谷,并以此為主食,在為益的五畜、為充的五菜、為助的五果配合下,主副食互為補充,辯證施食,就能獲得全面而均衡的營養!皻馕逗投笔侵杆缘墓、果、畜、菜必須性味和合,才能補精益氣,利于健康。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